中国体育的“电”力在哪里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6 14:51:50
浏览

  中国体育的“电”力在哪里

中国体育的“电”力在哪里

  《李娜》电影海报亮相,而近日播出的纪录片《娜就是我》也备受关注。

  ■本专题策划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煜

  ■本专题撰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志标

  ■本期特邀嘉宾

  北京电影协会副会长 许一顶

  体育文化专家金汕

  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日前落幕,征集到的300多部体育影片中,有16部作品将参加第37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全球总决赛的角逐。据介绍,本届电影周征集到了包括越野跑、马拉松、足球、冰球、滑雪等项目的故事片、宣传片、纪录片。但一个事实是,中国体育电影整体处于一个不景气状态,杨坤主演的《冠军的心》票房只有区区70万元,即便是《绝杀慕尼黑》,票房也很难超过8000万元。然而,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却在国内大火,那么如何看待中国体育电影的现状和未来呢,本期三言两拍特邀体育文化专家金汕、北京电影协会副会长许一顶对此进行探讨。

  中国体育“电流”不足?

  白志标:我觉得不能说中国体育“电流”不足,应该说,这几年随着体育逐渐成为许多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后,对体育的需求也表现在电影层面,出现了一个体育电影的高峰期。按照这次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数据,征集到的体育影片不仅题材多样,而且内容广泛,共达到304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往年高。此外,2017年甚至成了国产体育题材影片的大年,相关影片扎堆出现,如央视出品的《谁是球王》,商业影片《我是马布里》以及主打篮球和奥运题材的《不败雄心》《八万里》,甚至有喜剧特性的《羞羞的铁拳》等。

  金汕:体育运动是全球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因为运动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让人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体育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体育电影已经成为国际上成熟类型片,老实说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上比差距还是很大,不客气地说,中国的体育电影面临经典少、类型少、作品少和获奖少这“四少”问题,尤其是国内华语片动辄过亿票房的今天,体育电影始终是电影人鲜少涉及的板块。此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商业电影讲究回报,因为体育电影整体上与其他类型影片相比收益少甚至赔钱,因此少有资金进来,资本不允许一个制作周期漫长、没有特效,也没有当红流量小生参与演出的电影出现的,这也是限制体育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一顶:不是中国没有体育电影,这就要从什么角度看,比如《少林足球》《羞羞的铁拳》,已经有很多体育的元素,在票房上都很成功啊!所以就看我们怎么理解,这些也可以算。我们现在期待的可能是更多真正展现体育内容和人性的那种电影,我相信,随着大家对体育电影认识的深入和变化,会有更多的属于真正体育电影的精品出现。而且,现在陈可辛导演拍摄的《李娜》《中国女排》,我很期待,也确信这不是我们过去看到的那种体育电影,而是真正展现体育的力量和闪光的人性。

  体育电影难接“地线”?

  白志标:我觉得也不能说是体育电影在中国没有市场,或者是中国电影文化缺少体育土壤,早期的《女篮五号》在电影院里的火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现在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说明中国观众喜欢这样鼓舞人心的体育电影,因为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符合。而时代发展了,也就要求体育电影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让观众们能激起共鸣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的是人性,《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在国内电影市场斩获10多亿元的票房,我想与其体育内容中融合了更多非体育的东西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