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舞里寻找文化根脉(侨界关注)(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4 11:09:36
浏览

  在紧凑的舞蹈课程之外,集训营主办方还为华裔青少年们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加餐”:游览故宫,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访北京舞蹈学院,品尝烤鸭、炸酱面等“北京味道”……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让远道而来的华裔青少年们大开眼界。

  “有孩子说,之前在美国学舞时吃的是汉堡,这次来北京学中国舞吃的是炸酱面,特别地道。”休斯敦周洁晓慧舞蹈学校创始人高晓慧笑言。看着孩子们在训练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每次参观游览后意犹未尽,高晓慧欣慰地说:“能来中国沉浸式学习舞蹈,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孩子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我们海外舞蹈老师的心愿。”

  15岁的华裔女孩余歆然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展出的陶俑印象深刻。“陶俑的体态很像我们学习的舞蹈选段《采薇》中的动作。大家看到后特别兴奋,抢着比划类似动作,在陶俑前拍照。”余歆然说。

  “一些孩子在美国接受的是芭蕾基础训练,学舞时常被要求收紧身体,而这次学习的《采薇》是中国汉唐古典舞,需要呈现一种松弛的状态。起初,孩子们总是找不到要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的古代乐舞陶俑,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历史渊源,也更直观地体会到这种舞蹈的韵味。”来自旧金山的带队老师枫叶说。

  枫叶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2016年到美国生活后创办了一家舞蹈工作室。在教当地孩子跳中国舞时,她会有意识地补充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小知识。“比如,傣族舞的步伐体态与傣族女子的裹裙装扮及生活习俗有关;‘顶碗舞’植根于草原文化,展现的是蒙古族女子豪放又柔美的风情。”枫叶介绍,这次舞蹈工作室的5名孩子参加集训营,并在汇演中表演了一段蒙古族“顶碗舞”,“相信这些天的舞蹈学习和文化体验会为孩子们的舞姿增添更多‘中国味’。”

  汇演当天,中国歌剧舞剧院为华裔青少年们精心准备了《采薇》《倒喇》《禾》等舞蹈片段的原版服化道装备。孩子们化上精致的妆容,在台上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一名专程从美国赶来观看演出的家长感慨道:“在中国的舞台上表演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孩子们更加深切地理解了舞蹈蕴含的文化,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真挚的情感流露。”

  向更多人展示中国舞的魅力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华裔青少年们将中国舞带到海外,可以让更多人欣赏中国舞蹈艺术的美,也可以增进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晓在看完汇演后,鼓励华裔青少年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文化小使者。

  集训期间,来自西雅图恒达舞蹈学院的带队老师王怡凤一直用手机拍摄记录孩子们的表现。“希望这段学习经历能成为孩子们学舞路上最难忘的记忆。其实,孩子们还肩负着一个任务,那就是回美国后将此行所学教给其他同学,向更多人展示中国舞的魅力。”王怡凤说。

  华裔青少年们也迫不及待地想与美国朋友们分享此行的满满收获。13岁的华裔女孩朱家忻介绍,她就读的学校经常举办才艺秀等活动,“下次才艺秀,我一定要上台展示这次学到的中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