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AI创作新风潮)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建模用到的梅兰芳照片与雕塑;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左)与梅兰芳照片对比图;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静态图像。
受访者供图
“在我这一生当中,虎年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甲寅年,我的第一出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首演;丙寅年,我完成了一至四本的《太真外传》;戊寅年,面对日军的侵华,我只能蓄须明志,谢绝了一切舞台演出;1950年是庚寅年,我举家迁回了北京,能为新中国的戏曲事业服务,是我毕生的荣幸。又一个新的虎年即将来临……畹华我祝观众朋友们虎年大吉。”2022年壬寅虎年,“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向大家拜年的创意视频走红网络,在新华社客户端、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后,被200余家媒体转载,全网浏览量超5000万。从面容、体态、语音语调,到着装、道具、一颦一笑……惟妙惟肖的“数字人”让大家一睹大师风采。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全方位数字化和可视化,让数字世界里的“人”活起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数字京剧人”还原大师风采
给观众拜年,不是“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第一次登台。2021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剧场,随着一束光照向舞台,京剧大师梅兰芳熟悉的声音响起,穿着大褂的他缓缓走向观众,令世人仿佛时光穿越。
复现京剧大师梅兰芳,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发起的“数字梅兰芳”项目成果。在北京高校“卓青计划”支持下,该项目通过高逼真实时数字人技术,对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进行复现,形成在外貌、形体、语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项目团队希望借此为传承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这双“隐形的翅膀”。
项目负责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从小是个戏迷,4岁开始跟着大人到剧场里听京剧。2016年,他开展了一项针对28个戏曲院团的调研,发现有很多濒危失传的剧目急需抢救。“我希望能做点什么,让我喜欢的京剧重获生命力。”
宋震找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翁冬冬,商讨制作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京剧人”,复现梅兰芳的“唱念做打”以及神韵风采,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梅派表演艺术都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还能进一步实现交互表演,传播京剧艺术。
尽管国内外已有不少数字人技术经验,但由于缺乏高清摄影,生活影像又少,表演视频更是少得可怜,想要逼真还原已故历史人物,难上加难。
团队翻检了梅兰芳老照片,又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最终敲定将26岁的梅兰芳作为原型。“那时的梅兰芳处于艺术黄金期,那一年,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将京剧带到世界舞台,引发轰动。”宋震说。
“我们首先需要通过照片采集梅先生的三维数据,然后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伟以照片为依据,制作1︰1无表情头部雕塑;再用高精度激光扫描仪扫描雕塑,由此获得梅兰芳基本面部结构,生成三维数字模型。”翁冬冬说。
这样的数字模型还没有表情,自然也无法模拟京剧大师在舞台上的眼波流转。正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梅兰芳在日本演出期间,东京《朝日新闻》评价“他的眼睛价值千金,他的媚态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让团队遇到了空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