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治理(开卷知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05 06:56:01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水资源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治理,促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从科学角度来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和纽带。水资源科学利用治理的目标,可概括为三个“为了”: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平衡、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可以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国家发展。“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是我国古人的经验总结。都江堰的修建,取得防洪、灌溉、水运等综合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改变农业生产面貌,使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变得富庶。新中国成立后,南水北调工程历经长期论证和艰辛建设,通水后保障了黄淮海流域和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给,促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河湖复苏。这些人们熟悉的水利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水资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愈发明显。对水资源过度的、不科学的开发利用,会引起水域面积萎缩、河流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水资源生态化治理,能够减轻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平衡,保护好绿水青山。例如,杭州西湖是典型的城市景观湖泊,曾有一段时间因人口增长、城市扩张,西湖生态系统退化,面临“水质危机”。杭州市除了采取引水、截污等工程措施,还采取生态化治理措施,从水生植物种植入手,利用沉水植被恢复技术,改善水生态环境。由此,西湖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明显提升,河道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生态效应显著。

  保护好、利用好水资源,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使水旱灾害呈现出极端、频发和时空不确定等特点。科学调度水资源、采用自然手段坦化极值过程,可以提升流域和城市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韧性。

  节水优先、统筹配置,科技创新作用日益突出

  我国人多水少、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水情复杂。要保护好、利用好水资源,首先需要科学的治水思路。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走节水优先的路子,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和管理的前提。早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初期,国家就明确了“先节水,后调水”的基本原则。2019年,我国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其中包括“科技创新引领”重点行动,一批新技术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智慧水资源管理技术,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的同时减少施肥量、提升肥效;水资源循环梯级利用技术,促进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基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的现实情况,推进水资源空间均衡。比如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统筹优化全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空间均衡。南水北调工程的初衷就是如此。其中,新兴技术的应用保障了这个巨大工程的运行维护。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促进监管方式从人工到智能化转变;长隧洞中的水下机器人,实现360度全方位环视、定区定点全自动观测;冰期监测和运行调度服务平台,可以预测未来15天内的冰情并提供调度方案。自动化调度系统、视频智能识别模型、水质预警预报业务化管理平台等的研发应用,则进一步保障了供水和水质安全。比如针对水质监测难题,中线工程运用浮游藻类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不需要人工值守,便可自主开展采样控制、显微扫描和识别监测,误差比人工监测小,还能对藻类进行种类、密度、比例等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