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缘何在成年人中热了起来(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06 08:58:01
浏览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20世纪末以来的儿童日渐成为更加成熟的读者,他们比以前的儿童掌握了更多知识,曾经的禁忌话题被他们轻松理解。这使得儿童与成年人的阅读品位逐渐趋同。因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日益模糊。菲利普·普尔曼谈及自己的《黑暗物质》系列作品时就曾明确表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已不存在”,强调“自己的创作并未预设理想的读者,这部系列作品是为儿童和成年人共同创作的”。

上述变化促使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向儿童真实地再现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勾画成年人想象的伊甸园世界。21世纪的儿童文学提出了更多存在主义的问题,比如,梅格·罗索夫的《我是什么》关注到青少年的性别认知问题;斯蒂芬妮·梅耶的《暮光之城》系列探讨了死亡是否会终结的问题;丹尼尔·凯斯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和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等作品尽管并非以儿童的成长经历作为叙事主线,但故事意在向儿童读者展现真实的世界,帮助儿童思考当下的时代之问,启发儿童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的儿童文学在这方面转变也十分明显,不仅体裁丰富多样,题材也更加多元——既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所关注的儿童成长的烦恼,也有萧萍的《沐阳上学记》系列对亲子教育的关注,还有连城的《欢沁的小时光》对中国小镇温馨童年的细腻刻画。这些作品反映出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迷惘同样困扰着成年人,他们也在探索“我是谁”“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我将成为什么人”等问题的答案。

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只是为孩子们创作的简单故事,也成为深度探索人性、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的工具。对成年人来说,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个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视化改编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再传播

跨媒介通常指文学作品通过跨越转换为不同的媒体形式而实现的改编,其中影视化改编是最常见的跨媒介形式。

改编自儿童文学的影视作品,通过图像、声音和表演来展现文学中的情感、思想和内涵,让作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和富有感染力,从而激发起成年人重读经典的欲望,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再传播,提升了儿童文学在主流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比如,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经历7次电影改编后,2019年12月又一次被搬上银幕,大大激发了人们阅读原著的热情。又如,许多成年人在观看了改编自小说《魔戒》的电影后,才开始阅读原著,而《黑暗物质》系列作品和小说《记忆传授人》改编成电影后更加畅销,甚至蝉联畅销书榜首,引发了成年读者的阅读热情。

进行影视化改编后的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年人,是因为在改编中会加入对环境、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当代人认同的价值观。比如,改编自童话《青蛙王子》的同名电影,女主人公不是公主而是一位普通女孩,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一家餐厅,让人看到了普通人奋斗的意义。而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品《凯斯宾王子》的电影,调整了佩文西家的四兄妹与阿斯兰相遇的契机,改变了原著中呈现出的命定色彩。对原著细节的这一调整更加凸显人的能动性,告诉人们,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电影所传递出的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等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相吻合,因此被许多成年人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