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0 11:18:01
浏览

原标题: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

【文艺观潮】

中华民族是尊师重教、崇尚师德的民族。徜徉在中国影视艺术长廊中,一部部儿童题材、青春题材、校园题材、家庭题材作品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教师形象。其中有的是主人公,有的是配角,有的甚至只是惊鸿一瞥,他们共同构成了富有时代质感的教师影像图谱。这些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映照着不同时代教师群体的境遇变化,更反映了在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对这一职业群体独特的社会功能定位与理想道德期许。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发生改变,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日趋多元,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塑造师者形象,进而激发各界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育的未来”的理性思考,这一问题亟须引发业界关注。

人物性格 从单一到多样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到身处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新教师形象,影视作品在塑造教师人物形象时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演变过程。

电影《祖国的花朵》里冯老师对调皮捣蛋、骄傲不合群的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春晖》中凌老师背负家庭重担,却依然对教育事业热情不减;《烛光里的微笑》中王双铃用爱心感动了学生,被他们唤作“妈妈”;《美丽的大脚》中农村女教师张美丽在黄土地上默默奉献,在土房子里教着一帮“泥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千方百计寻找辍学的学生;《孟二冬》里的孟二冬把医嘱揣到怀里,忍着病痛的折磨,继续加班加点地为师生们授课,直到倒在讲台上……中国影视创作多以“春蚕”“园丁”“蜡烛”等意象,表现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内涵。用电影《冯志远》中的一句话概括,即“有一种人格叫作万世师表,有一种人生叫作无怨无悔,有一种精神叫作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作鞠躬尽瘁”。这些对道德、人品的完美化呈现承担着明显的教育功能,折射出特定年代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想象和期待。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观念不断转变,影视创作理念日益更新,人物塑造有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表达,越来越多生动鲜活、立体丰满,具有人格魅力和情感张力的教师形象涌现出来。《十八岁的天空》里的古越涛个性张扬、童心四溢,把孩子们当朋友,把一个是非不断的班级转变成阳光四射的团队。《青春派》中的撒老师看似性格霸气,严厉得不近人情,经常在课堂上飙出诸如“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的金句,却默默关心着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方向。《老师·好》中的苗宛秋外表古板顽固,却总是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展现温情一面,把惹了事儿的学生从派出所接了出来,喊练健美操的同学回家吃饭。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教师也许能力和见识有限,性格独特。他们有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风气会手足无措;有的面对物质的诱惑,难免心中五味杂陈。但这些“小瑕疵”“不完美”还原了教师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提醒观众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遭受职业倦怠、家庭危机或自我怀疑带来的痛苦迷茫。在这些铺垫之下表现教师对教育职责的执着坚守,才更能震撼人心,也让教师群体通过影像由人推己,实现价值认同。

教育理念 从教书到育人

一些影视创作片面地将教师等同于“教书”的人,就是把书上某个学科的内容单向度地教授给学生。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所以,表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相处和情感交流,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和影响,也是塑造教师形象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大考》里年轻的班主任李晓旭会在学生田雯雯生病时陪伴左右,也会在她受到同学冷遇时与同学们沟通,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追光的日子》里郝楠在学生贾坤被父亲训斥时,及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还安慰失去哥哥后逃避学习的高远要向前看、往上走。《我在未来等你》里的郝回归为了不让学生沉迷于游戏,用游戏打败他,还和孩子们一起看篮球赛,和他们讨论喜欢的球星。这些老师不只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关心学生心里想要的是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并用正确方法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理想、实现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