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荧屏上的教师形象(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0 11:18:01
浏览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落实到理念的传达和思想的挖掘。具体到教师形象,则要表现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灵魂的锻造。《加油!妈妈》里的幼儿园老师卢川熟谙幼儿心理学,能够猜透幼儿的心思,排解幼儿的困惑,保护幼儿的自尊,发挥幼儿的潜力。他帮助在幼升小过程中心情焦灼的幼儿父母认清教育的本质,告诫他们不要盲目地沉浸在“鸡娃”的成就感里。《追光的日子》里高三班主任郝楠不以分数论英雄,秉持成就梦想的备考观。他先细心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然后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实际树立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指导他们高效学习、健康成长。这些影视作品对教师人物所秉持的先进教学理念与独特教学方法加以呈现和讨论,叙述他们帮助家长疏导心理焦虑、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等内容,从不同维度回应着大众对教育热点话题的关切,助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 从生活到艺术

从承载教育功能到为艺术创作服务,从教学内容的真实呈现到更广阔意义上的人性折射,近年来影视创作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相较于中国广大教师群体作出的卓越贡献,影视创作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一些作品教师形象同质化,故事情节模式化,还有的创作通过暴力等强烈的感官刺激符码解构教师形象,将其低俗化、浅薄化、娱乐化,以满足部分受众的审丑心理,达到提高话题度、吸引眼球等商业目的。这些问题无形中加深了大众对教师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应该引发业界的警惕。

新时代、新使命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探索影视剧中的教师形象塑造如何更好地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现阶段的现实任务,也是影视创作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首先,创作者应进一步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地倾听教师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通过艺术构思与审美锻造,呈现真实丰富的教育图景,再对时代孕育出的复杂社会心理加以提炼,设置成公共议程,在剧情演进和舆论讨论的过程中启发观众审视自我、思考人生,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其次,针对教师形象塑造固化、同质化现象,进一步开拓取材范围。比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塑造在乡村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的乡村教师形象;从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细节入手,塑造先锋形象和智慧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形象;塑造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技工作者,忙碌在讲台和实验室,为科技攻关鞠躬尽瘁的专家形象;塑造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普通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