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风韵彰显 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2 09:06:01
浏览

原标题:古都风韵彰显 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北京地区现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在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沿线,汇聚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景观和文物瑰宝,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更加精心地保护好世界遗产。加强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如今,在三条文化带上,千百年来陪伴这座城市的一处处地标被赋予新的使命,首都文脉在新理念、新技术加持下得以延续。

挖掘“地方”运河文化特色

北京地区大运河历史可上溯至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的永济渠。元代郭守敬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从杭州直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实现贯通。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大运河线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漕运终止。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类型丰富,除白浮瓮山河一段与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部分线路断流外,河道、湖泊的整体连贯性较好,保有众多桥、闸、码头遗址以及与大运河相关的古仓库、古建筑、古遗迹等。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开展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点段的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工作,针对大运河河道与水工遗存、运河附属设施遗存等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其发掘成果,深化了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的认知。其中,大运河白浮泉遗址考古勘探1.03万平方米,发掘243平方米,基本明确九龙池范围以及白浮泉的历史流向。

如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九龙泉里“九龙戏水”的景观重现,公园布设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以龙泉禅寺为建筑主体,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运河源头”的故事。

古都风韵彰显 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图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的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记者 富田 摄

同时,北京运河整体保护也迎来新进展。2017年以来,北京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通州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清下闸、路县故城、玉河庵等大运河沿线文物及重要考古发现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开展万寿寺、白浮泉遗址、八里桥等一系列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文物风貌整体明显改善。

长城保护形成新格局

北京段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的段落。长城在北京自东向西蜿蜒经6个区,墙体全长520.77公里。长城文化带约占北京市域面积的30%,总面积4929.29平方公里,贯穿北京北部生态涵养区。

2000年至2022年底,北京共计开展长城保护工程110余项,使用财政资金超过5.6亿元。自2019年起,北京率先实施长城抢险加固系统工程,并逐步建立长城抢险工作机制。

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镇是北京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曾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古北口长城是京北长城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镇域内现存长城主要包括司马台、五里坨、蟠龙山、卧虎山、北齐五个城段,涉及长城墙体总长度30.1公里;敌台及烽火台124座;关堡8座;砖瓦窑遗址2处。

古都风韵彰显 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图为8月22日拍摄的古北口长城。 记者 田雨昊 摄

为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展示给民众,2020年开始,古北口镇结合区域资源先后打造了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主题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