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风万里(丝路花雨)(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6 06:14:01
浏览

  山塬地貌越来越险。远远望去,老龙山千沟万壑,山势仿如龙首。心里一动,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车辙遗址,留在这个叫老龙山的地方,而西汉决策丝绸之路的未央宫,建于龙首原上,看来,东方巨龙千年前的腾飞,除了人的功劳,还有天时地利呢。

  一座“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牌楼,雄踞山腰,顺着它指引的方向上坡,拐过一道弯,路旁忽现一处平地,仰头一看,短木桩围起的三弯坡道上方,“丝绸之路亭口古车辙遗址”几个大字灿然入目。

  坚硬的塬面上,深深的车辙老成了两道岁月的皱纹。深度与坡度相反,越往下,摩擦力越大,车辙随之加深。到底深几许,我把胳膊伸进细探,竟至臂弯。在这兵家必争、商人必过、信使必经的要隘之地,走过了多少浩荡不绝的车马啊。默默凝视这刻在大地上的史书,送上一个后人的崇敬与问候。

  作为长安西北第一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经此西行,胡椒、石榴、汗血宝马由此东渡,驼铃声声尽欢颜。作为秦陇咽喉,这里留下了秦大将蒙恬去监修长城的脚印、汉张骞使团出使西域的探索、卫青守关抗击匈奴的胜利,还有唐李世民西出长安歼灭陇地反军的英勇……无数车马、英雄,由此走向胜利,走进史书。

  想想,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防备、抵御,而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则是通,通衢、抵达。一个一统江山,一个开疆拓土,捍卫与开放,在此握手,在这车辙里交汇、发力,迸发出中华民族的精神。

  蝉鸣声声中,登上老龙山顶,汉代烽火台遗址,在烈阳下挺立,身躯垂垂老矣,但仍以山的姿势,站在时间之上。没有烽火,只有静默,像碑一样静默,任风吹着身上的藤蔓。拨开藤茎轻轻抚摸残裂的夯土,想起岑参的诗:“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诗中鼎鼎大名的汉将,就矗立在烽火台旁。他一手勒马,一手握长矛,铠甲霍霍,战袍飞扬,正驰骋战场。雕塑前立碑:“大将军卫青”。碑文记载,卫青公元前119年沿丝绸之路北上扫灭匈奴入侵,在阴灵关(今长武一带)探察地形时,见此沟壑连绵,河流环绕,易守难攻,遂建造邮驿和烽火台。

  就在卫青驻此这一年,张骞被汉武帝任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两位为了和平而西出长安的大将军,定会在此相逢,他们有没有在驿站把酒论英雄,已无从知晓,但一个武力征伐、一个外交融合的英雄传奇,在史册中熠熠闪光。

  今天,车辚辚、马萧萧已随风而去,狼烟兵甲成了历史的尘烟。

  登上烽火台遗址旁的瞭望塔,领略古驿道新貌。艳阳普照下,楼舍场苑明媚,工矿商贸繁荣。远处,泾河东流,黑河拢绕,南河侧身淌过。福银高速、黑河大桥、312国道如一条条长龙,展示着新时代气象。

  风掀动老龙山的旌旗,像天地间的大蒲扇,用最舒爽的力度,拂去我的汗水。塔檐四角的风铃,叮叮当当敲响时光,像在对我说什么,又像在吟唱出塞的歌。

  哦,就让这风吹吧,且让古长安的平仄节拍,伴我长风万里。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