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类型片到丝路新电影(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27 08:51:01
浏览

与西部类型片不同,中国丝路电影不再局限于对西部空间的呈现和西部故事的讲述,而是站在国际视角,展示丝路文化相关的历史和现实,唤醒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这就要求创作凸显叙事意蕴的多重性,在情感价值上追求共鸣。比如,《大唐玄奘》聚焦唐朝高僧玄奘远赴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创作重走玄奘西行之路,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他穿越古丝路的跋涉,与沿途百姓、僧人的交往,以及取得真经、返回长安城的信念。《音乐家》既讲述冼星海因战争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得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救助的一段人生经历,也表现他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治愈战争中百姓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的过程。

一条路,引出一部世界史。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产品流通、技术传递、艺术互动的故事不仅成为世界文化宝藏,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电影人潜心挖掘,精心创作,于驼铃帆影、东去西来间塑造鲜活立体的丝路人物,于文明互鉴、现实互动中讲述精彩感人的丝路故事,谱写出“一带一路”的动人诗篇。

多元合作打开新格局

从西部类型片到中国丝路电影的转变,还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更新迭代。20世纪80年代,西部类型片产生伊始,主要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创作出品。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环境,西部类型片开始探索跨地区联合制作之路,涌现出一批跨地区电影机构合作出品的作品,比如西安电影制片厂与大连影视制片公司合拍的《西域响马》等。这种模式增加了电影生产的融资渠道,也打开了电影人的创制思路,为市场转型中的西部类型片注入活力。

随着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电影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为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互利共赢,跨国合作成为中国丝路电影的必然选择。从2015年开始,涌现出中国与印度的合拍片《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合拍的《巴铁女孩》、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的《音乐家》、与法国的合拍片《狼图腾》等。

从国内跨地区合作,到国内电影机构与有条件的国家开展联合摄制,电影的创制道路越走越宽阔。电影人在跨国投资、跨国拍摄、跨国营销,以及导演、编剧、演员的跨国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人员、设备、技术多元优化配置,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成为文化桥梁和情感纽带

从西部类型片发展到中国丝路电影,这是一种连绵不绝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不断演进的艺术思潮。研究其发展轨迹,一方面体现时代与历史变迁中艺术样式的嬗递,另一方面也关涉政治、经济、文化与电影艺术的互动影响。

在一段时间里,西部类型片扛起中国电影本体变革的大旗。作品对西部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风物民俗近似影像志式的展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寻根,形成一种壮美、阳刚的美学风格。创作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和民族情感的认同,在神秘而瑰丽的影像肌理中灌注充沛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建构起独特的审美空间,成为世界不同国家的观众感受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与西部电影相比,中国丝路电影因跨区域、跨国家、跨民族的创制特征,需要兼顾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基因、民族情感,所以内涵与外延更加宏大复杂。它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乃至世界之间搭建起一条文化桥梁,让观众进行情感交流和理念沟通。这种创作转向恰恰与“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使中国电影实现了价值诉求的不断演进、精神格局的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