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中秋情(2)
这几天,我特意驱车出行,果然又发现了一番新景象。人们忙碌着过节,吃食添了许多,有哈尔滨的老鼎丰月饼、北京的蒜肠,还有江南的卤水鸭和金华火腿,呼伦贝尔的中秋传统中有了新鲜的味道。在草原湖滨等地,停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房车,房车里的日子过得滋润,有的晾着牛肉干、挂着蘑菇串,有的支着画架,画面上有锦缎一般的朝霞,也有碧海一般的星空月夜。我上前询问,天凉了,为何不及早“孔雀东南飞”?皆答,等着过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五湖四海共此时,呼伦贝尔的月亮日臻圆满……
美好的凝视
黄咏梅
在杭州过中秋,赏月的地方有很多,可登高,可临水,甚至可以在历代文人留下的诗画里,索引出一张杭州“赏月地理图”:在“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平湖秋月,坐在西湖水上大平台,看水面一轮满月,恍惚间,人似乎坐到天上去,坐在了月亮旁边;提着小灯笼在运河堤上行,垂柳依依处,“波回野渡,月暗闲堤”,行至拱宸桥上,脚下千年运河穿心而过,为思念之人捎去话儿,过桥,看枕水而居的桥西人家的点香拜月仪式,一只圆圆的榨菜鲜肉月饼,等分数瓣,留一瓣给明月分享人间团圆;登钱塘江畔月轮山,攀上七层高的六和塔,见硕大的月亮从宽阔的江面横空出世,“月影银涛,光摇喷雪”,江潮澎湃,大有要将明月泼湿的激情;荡舟西溪上,月亮嵌于野树杂花间,小舟划至芦田,四顾“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人被月色牵进了一幅《芦田秋月图》……
月亮只此一枚,不同的景致下,不同的人眼中,能赏出别样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中秋节,跟本地几个朋友兴冲冲跑去西湖边赏月。到处都是人。拿着荧光棒的,提着小灯笼的,咬着一块嫦娥雪糕的,还有汉服装束的年轻男女……我们被人流裹挟着,佳节倍思亲的愁绪,竟暂时被这氛围挤出了胸中。在断桥上,我找到一个空处,抬头看那轮满月,月光正照在那些笑嘻嘻的人们的脸上。后来,一位朋友觅到一条游船,说要带我们去数数坊间流传的三十三只月亮。艄公将船划过湖心亭,我们被带至小瀛洲岛。登岛,跟着人群往南走,一直走到“我心相印亭”。游客正集中在那里,远望西湖三潭石塔,一只、两只地数月亮。天上一只,水中一只,立在湖面三个石塔,每个上面有五个小圆孔,灯光从圆孔里透出来,像是有五只月亮,又映出水面五只月亮,如此,一共三十二只月亮。何来三十三只?朋友笑着说,杭州人都知道,还有一只在你自己的心里。大家听了,会心点头。
说到底,中秋赏月,赏的是人的心境。无论出门观月还是居家望月,无论独享清欢还是共享狂欢,明月当头照,人的心中就会亮起思念那一盏灯。我想,传统节日的仪式,除了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还可以使现代人被庞杂信息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自己与自然、与他人的距离拉近。当我们凝视月亮,总有一种美好的愿望油然而生——花好月圆。
记得有一年中秋夜,吃过晚饭,我们懒得再出门,便象征性地瞥了一眼窗外的月亮,接着循例给亲朋好友发送祝福语。然后我开始刷起微信朋友圈。果然满屏都在晒月亮。身处不同地方不同位置的朋友,每个镜头里的月亮,意境各异,有的古典,有的现代,有的抒情,有的有趣,让人怀疑所见并不是同一个月亮。突然,手机跳出一条信息,是母亲从家乡发来的:“现在,快抬头看月亮。”我连忙丢下手机,奔向阳台,抬起头,看到了那枚静静地挂在空中的满月。相隔千里,时差不到一分钟,我和母亲的目光一定在月亮上相遇了。月亮就这样消弭了时空,我犹如站在了母亲的面前,站进了母亲的怀抱里。我久久地看着月亮,月亮也看着我,温暖又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