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圆(诗词里的中国节·中秋)
魏晋以后,嫦娥身边玉兔捣药的说法日益盛行。到了明清,玉兔因为其捣药职能甚至作为月神被单独敬奉,也成为艺术家中秋主题创作的重要对象。图为清代张敔《月下桂兔图》。
本报记者姚雪青整理,苏州博物馆供图
“洞庭秋月”是深受历代画家喜爱的画题,相传源于画家宋迪创作的8幅山水画“潇湘八景”。图为近代祁崑、沈枢合作的水墨设色山水画册中的一开,以“洞庭秋月”为主题,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月色。
施芳、杨小军整理,北京艺术博物馆供图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勾勒了中秋亲友相聚的美好图景。
龚相娟、张夏整理,天津博物馆供图
清代钱维城《仙庄秋月图》(局部),描绘承德避暑山庄的秋季月色。
本报记者胡婧怡整理,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明代仇英《赤壁图》,描绘苏轼携友泛舟赏月、夜游赤壁之景。
本报记者胡婧怡整理,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四季中的秋季之仲,故又称秋节、仲秋节。“皎皎秋空八月圆”,月圆象征团圆,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寄托着思念故乡、亲人之情,承载着丰收、幸福的祈盼。
中秋节历史悠久,在众多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中具有独特的情致。
赏月·万里见明时
中秋月
张 祜(唐)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中秋”一词出现的时间很早,《周礼》中就载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活动。到了唐代,月夜时分吟诗、泛舟渐渐从文人雅士的一时风尚变为民间习俗,在时间上尤向八月十五集中。届时,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与月有关的活动十分盛行。
唐诗中有不少名篇直接以“中秋”或“八月十五”为题。除了张祜的这首《中秋月》,还有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司空图《中秋》中的“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等。
秋夜赏月的各种活动也反映在后世丹青高手笔下。明代仇英的《赤壁图》描绘了苏轼携友泛舟赏月、夜游赤壁的场景,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夜晚融入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琼台玩月”,则展现了清代宫廷赏月的情景。
团圆·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 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作诗、吟月作赋的传统由来已久。《诗经》中“陈风·月出”以月亮为起点,写相思之美,将月的皎洁与爱的纯洁作了生动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