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行走,赏街巷风景(3)
难怪来此地游览的朋友说,正是这样的访古寻幽,才会在心里留下对一座城、一片坊巷的温馨记忆。或许,还会在心里升起一种长久怀抱的热望与憧憬。
这真是:说不尽的三坊七巷,道不完的乡情乡恋。
古街的韵味和气质
沈 念
这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或可称作照墙。每次去化龙池,我都会细细端详这面墙,看灰烬里的残缺粗粝,凹凸起伏,想象时间的弹指和生命的辽阔。又一次站在照墙前,就像在“镜子”里看见这座两千年古城“活过”的声色光影。
化龙池是藏于湖南长沙闹市区的一条古街,也被唤作“玉带街”“鳌背街”,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穿过深灰色仿古门楼,沿麻石路步行,两边的马头墙,狭深的巷道,鳞次栉比的旧式民居,能“嗅”到纯正的老长沙韵味与古城气质。街不长,三百米,却是长沙仅存的四条麻石街中最长的。人来人往,脚下的每一块青麻石,似乎都刻写着不为人察觉的历史故事,也在阳光明月、风霜雨雪的摩挲下,散发着朴素沉着的光芒。
成为长沙新市民后,我喜欢以看细节的方式走街,那些“细节”是时间的证物,连接着过去与将来。在街中段的转弯处,有一处微观园林,由化龙井、铁匠铺、化龙池传说浮雕组成,绿植掩映,似有流水之声,讲述着古街的来历。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赋诗:“最惜门前萧淡意,化龙池水浅如杯。”有一回去化龙池,就是专程探访他在这里的故居磻石山房。文化墙上的诗词,蚕头燕尾、铁画银钩的书法,仿佛能看到孤灯瘦影里的胸臆抒怀,听到墨透纸背的落笔有声。
是过客,也是主人。化龙池的居民大多住在19—21号民居。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五层红砖楼,空斗清水墙体,两面坡悬山屋顶,窗格为木质,“喜”字透雕,虽几经改造,仍弥散着往昔气息。
走进九旬老人袁娭毑的家中,她满头银发闪光,每一次见她,三言两语间,总能让人迅速沉静下来。五十多年前,她与丈夫搬到这条古街,近些年,老街邻和子女们都搬进了高楼大厦,她却坚持留了下来。袁娭毑的女儿送来长沙知名的巢娭毑老式月饼,简纸包装,油透纸背,有一种岁月的气味,能唤醒少时的记忆。
十来年间,旧民居和两侧建筑排危加固,管网改造,风格重塑,修旧如旧……变与不变,袁娭毑和化龙池像是生命的友伴,一起见证着逝水流年、日新月异。
某个夜晚,友人邀约去“长沙后海”,到了才知就是改造后的化龙池。S形转弯的街巷,近四十家特色各具的酒吧比肩而立。推开隔音门,幽静的古街就有了美妙的歌喉。而走出古街,不远处就是彻夜灯火不熄、人流不断的黄兴路步行街。
一天下来,古街收纳了日熹的金色,白昼耀眼的炫白,夕阳归隐后的墨灰和夜晚的霓虹。一缕风,几滴雨,几声喧闹,变幻着化龙池的形态,无论孤寂抑或喧闹,都潜流着无尽的生命活力。
前不久,路过化龙池,又拐进去闲行几步。走到社区服务中心前那棵枝干遒劲的白玉兰树下,抬头看,亭亭如盖的繁枝茂叶长到了二楼,像是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盖起一栋“树屋”。一楼是阅览室、健身房,二楼的党群服务中心像个小展览馆,展陈着党费证、党员徽章、草鞋等老物件和老党员捐赠的自编歌曲本,隔壁另辟出一间“创客工坊”,有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航模等,启发孩子们对未来科技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