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 又有重要考古发现(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09 08:51:01
浏览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介绍,考古发掘的学术目标包括找寻红山文化的核心聚落址,揭示辽宁境内红山文化聚落址内涵,补充“红山文明”的社会经济要素,厘清与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的关系,探讨辽宁地区与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聚落址的关系。

“通过发掘和勘探工作,初步确认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7700年至5500年,包含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遗存。”樊圣英说。

据樊圣英介绍,红山文化聚落由祭祀区和居住区构成。居住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外围有周长近900米的环壕围绕。祭祀区位于遗址北部,共发现祭祀坑42个、燎祭遗迹3处。祭祀区整体经过两次精心规划设计与营建,第一次的建设,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头,对东、西、北三面山坡进行修整,形成三层“梯田”形的祭祀场所;第二次的建设,是在第一次营建的祭祀区南部进行垫土,形成一个新的祭祀场所。祭祀区出土保存完整的陶器,石斧、石刀、石耜(犁)、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鹿科动物骨骼、贝类等。

相关专家表示,马鞍桥山遗址主体是一处经过精心营建,兼具生活和祭祀功能为一体的红山文化早期中型聚落,为研究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社会等级分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新发现祭祀遗存,对讨论红山文化人群祭祀形式、精神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山东邾国故城遗址:

东周至秦汉时期城市变迁的缩影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邑和秦汉时期邹县县治遗址。“十三五”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山东大学、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对邾国故城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路国权介绍,邾国故城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平面近长方形。东周时期邾国宫殿区、贵族墓葬区、青铜器作坊区分别位于城内中部偏北、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内南部和城外西部还发现此阶段居民区与墓地。

“秦汉至魏晋时期,城内中部偏北为秦汉时期邹县官署区,城内南部、西南部均成为普通居民区,城外西部仍为居民区和墓地。”路国权说,自202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重点对城内中部偏北处进行了发掘,揭露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宏大、结构完整,柱础、庭院、门塾、道路、活动面等保存较好,初步判断该建筑始建于战国,后在秦汉时期作为县衙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建筑基址周边的灰坑、灰沟中集中出土封泥821枚、陶文243枚,数量上以“驺丞之印”“驺亭间田宰”等内容最多,还包括驺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10余个县的县丞之印,年代涵盖秦代、西汉至新莽时期。

相关专家表示,邾国故城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列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从诸侯并立走向大一统王朝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

北京金中都遗址:

见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金中都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丰台区一带。2020年以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北京城市建设,对位于西城区右安门内的金中都外城东开阳坊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发现一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玉册、铜印、瓷器、建筑构件等珍贵文物。

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继红介绍,大型建筑基址可以分为两期。早期为一处四面由回廊围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较完整。晚期建筑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型殿址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为前方带月台的近方形建筑;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院落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廊庑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