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当代:“宁波手艺”的发展之路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08 08:57:01
浏览

原标题:从历史走向当代:“宁波手艺”的发展之路

“技艺类非遗”,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手艺”,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宁波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的方向前进,不断强化区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在技艺类非遗,也就是“宁波手艺”的保护传承方面,逐渐探索出一种模式。

历史价值是基础

宁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勤劳而富有才智的宁波先民创造了越窑青瓷、金银彩绣、红帮裁缝技艺、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灰雕、石雕等丰富多彩的“宁波手艺”。

“宁波手艺”不仅是宁波先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情感、审美创作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他们千百年来维持、改善生计的重要手段。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大量出口海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传播中国文化。2009年,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特别展。该展览汇集了唐宋以来,由宁波港输出的现收藏于日本各大博物馆、宗教寺院的中国佛教造像、绘画、书法等珍贵文物170余件,从中不难看出,石雕、佛画等“宁波手艺”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

当下保护是根本

伴随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各类非遗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改变、消失。但制作这些作品的技艺,全凭口传心授传承至今,既无法精确量化,又不能通过文字准确再现,只存在于一代代工匠们的头脑中。与那些有着具象物质形态的手工艺品相比,这些抽象的无形的“宁波手艺”,其传承的紧迫性更甚。倘不注重传承,人亡艺绝的悲剧就随时可能发生,文化失忆绝非耸人听闻。

2003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截至2023年,宁波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7项,其中技艺类项目160项。

宁波市还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传播)人和传承(传播)基地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三位一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展示馆建设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生产性保护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性相互联动,几乎全面覆盖非遗保护,涉及社会各层面。这一模式还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开展捆绑式评估考核,评估制度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评分细则,评估指标体系可随着政策法规及非遗保护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也可通过区分部分指标的适用范围与评价方式来落实分类评估。评估制度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系统性保护。

同时,从市到县,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的设立,也使保护工作有了组织保障。此外,宁波市依托“以宁波博物馆为龙头、专题性博物馆和行业性博物馆为两翼,民办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建设,建成非遗博物馆多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重点文化会展,展示非遗文化企业、产品,推动文化产品出口;组织、实施编纂出版《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等。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宁波已形成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为“宁波手艺”的传承发展构筑了一条快速路。

活态传承是途径

“宁波手艺”是宁波代表性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推陈出新,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好“宁波手艺”,讲好宁波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