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向新写意中国风(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15 10:38:01
浏览

5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8000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徽州文书……黄山积极推动名录遗产与数字结伴、同创意碰撞,让更多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条鱼”来讲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这座静谧的古村都会被鱼灯点亮。从制作鱼灯到嬉灯排练,全村老幼倾尽全力,演绎出大山深处的浪漫,也点燃起全球游客的热情。

这是一座以鱼灯为魂的村庄。汪满田嬉鱼灯始于明初,相传这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火有关,村里过去木屋居多,常有火灾发生,鱼生于水,水能灭火,于是衍生出祭鱼克火的嬉鱼灯民俗,在600年时光中传承光大。

今年春节期间,汪满田村鱼灯巡游四晚,18000多名外地乃至外国游客赶来感受浓浓嬉灯年味。其间,农户制作的小鱼灯线上线下销售1000余只,销售额35万余元。

汪满田鱼灯已非“春节限定”。在黄山市文创产品展示商店、街头商铺甚至在咖啡厅,都能看到“游弋”的鱼灯,相关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历久弥新的,还有徽州书房里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墨与砚。

落纸如漆、经久不褪。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主要原料制成的徽墨,已不仅仅是静置案头的书写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歙县县城,坐落着乾隆年代老字号胡开文墨庄的余脉——老胡开文墨厂。一间间房门内,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

南唐时,制墨在徽州生根发芽。如今,老胡开文墨厂探索将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融入徽墨产品中。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健每天准时打开直播镜头,介绍徽墨歙砚。

“忠于古法,行于创新”,这是老胡开文墨厂的经营之道,更是黄山众多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的共同路径。

墨香浸润,茶香添韵。2022年11月,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子项,产自黄山的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将传承千年的制茶匠心以科技的方式记忆、传扬。

在黄山市高新区的小罐茶“超级工厂”,繁忙的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工厂厂长李伟民介绍,生产线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制茶非遗传承人的手工技艺复制到设备中。非遗传承人的制茶经验,比如杀青温度、时间、揉捻压力、发酵条件、焙火等,经过上万次的计算分析,设置为工艺参数,非遗技艺探索出标准化、规模化。

不仅如此,这家企业还研发出智能泡茶机,根据不同茶类精准设置茶水比、冲泡温度、出汤时长等,让“茶小白”也能体会茶艺中的文化。

没有传承,城市将失去灵魂;裹步传统,城市将凝滞不前。“创新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李伟民说。

截至今年8月底,黄山市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2%,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位居安徽省第二,对GDP增长贡献超过68%。

一花一叶一味:是文化的也是经济的

在黄山,文化与经济从来相伴相成。

从阡陌街巷到山水之间,黄山擅长用文化找到共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