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种粮记(逐梦)(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18 08:37:07
浏览

  后来,因为学习和生活需要,黄志坚离开了王庄村。但这个科技小院还在,而且越来越红火。农大师生们不但推广了水肥后移技术,还为每一块土地进行营养状况“体检”,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调配施肥,让农作物更好地成长。

  大河道乡后老营村,是一个西瓜种植专业村。但由于连年种植,重茬严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请求下,李晓林的研究生黄成东和李宝深住进了小村。

  他们住下后,开始深入研究西瓜重茬原理,分析土壤营养结构。春天,两个研究生在小院里搭起一个塑料棚,种植黑籽南瓜和西瓜。待两种瓜苗都长出几个叶片后,剪去南瓜茎叶,将西瓜苗嫁接上去。很快,两者浑然一体。但大部分乡亲对这样的“花招”不以为意:“南瓜根上种西瓜?没听说过!”

  夏季到了,西瓜成熟。两相对比,差距巨大——按照小院技术种出来的西瓜,个大瓤红,甜度更上一层楼。

  这一下子,乡亲们都惊叹了,服气了。

  接着,他们又对群众探索出的“小麦+西瓜+玉米”间作套种模式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套种模式,可以在不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多收一季西瓜。后老营村和周边村,西瓜种植迅速发展到1.5万多亩。

  前衙村种植葡萄40多年了,虽然种植时间长,但一直是传统管理,产量不高,葡萄园经常出现烂果、裂果、大小粒不均匀等现象。2018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晓奕住进了该村的科技小院。

  王晓奕自筹2000元,承包了村民1.3亩葡萄园。每天清晨,王晓奕都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到葡萄园里劳作,研究葡萄生长各个时期的管理需要、营养需求、病虫害防治。

  “春天风特别刺骨,干一会儿又开始出汗,衣服怎么穿都不对;夏天热,钻进不透风的葡萄园里抹芽、疏果疏粒、套袋……套50个袋,浑身就湿透了。”王晓奕在日志中写道。

  早晨5点,开始干活;9点,阳光强烈了,就回去整理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文本,还要查文献、请教老师;下午4点以后,又要回到地里劳作。晚上,继续研究资料,写日志,向老师汇报。

  一年之后,一整套技术成熟了,还探索出水肥一体化在小农户地块上使用的可行性,葡萄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

  2022年2月,硕士研究生张桂花入驻前衙科技小院。由于上一年遭遇大雨,葡萄歉收。张桂花发现,村里大部分是树龄大、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她决心借此时机,带领村民种植附加值高的新品种。

  张桂花和师兄一起前往辽宁营口、河北邢台等地,学习阳光玫瑰种植技术,从浇水施肥,到剪枝插枝、抹芽疏果……每一步注意事项都记下来,拍成视频,教给种植户。当年,引进的阳光玫瑰,平均每亩增收万元以上。

  他们对村里的土壤进行样本采集、检测分析,根据土壤特征为种植葡萄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尝试引进了“蓝宝石”“红巴拉多”等葡萄新品种……

  四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这个平台,师生们把国内外农业生产的最新信息和技术,持续引进曲周。

  他们提出的“三密一疏”小麦耕作模式,配合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使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通过无人机红外线检测,了解不同地块的营养情况;联合村民创办了多个配肥中心,一粒粒复合肥像一个个黑色药丸子,为土地“包治百病”;还大力推广耐密高产优良品种应用技术、增密晚收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和土壤培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