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帆远“福”满航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2 07:38:07
浏览

丝路帆远“福”满航

 

  五代闽国王延翰铜鎏金狮子炉,体现了中外海上贸易兴起时期中国金属器物的先进制造技艺,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丝路帆远“福”满航

 

  明德化窑堆贴梅鹿高足杯,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丝路帆远“福”满航

 

  清青花黄釉葫芦瓶,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出水器物,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以上图片均为福建博物院提供

 

  唐代中期,人们口中提到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早”名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这条航道从广州出发,经屯门山、七洲列岛、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进波斯湾,直达东非海岸,是一条连接东西的远洋航线。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这条与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的重要交通线路是古人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以舟船为交通工具,绵延万余公里、连接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贸易大通道。历载千年,舟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彼此了解的桥梁,是一条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与和平之路。

  《山海经》记载,“闽在海中”。闽,是福建省简称,长达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仿佛闽人以海为田的海洋田埂。背山面海,向海而生,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建先民即孕育形成福州昙石山、平潭壳丘头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唐代以降,福建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福州港、泉州港、漳州港先后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留存至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宋元时期,泉州是堪与埃及亚历山大港比肩的世界大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言:“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北宋诗人李邴也曾咏叹“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可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彼时文化交流之频繁和商贸往来之繁荣。

  舟行万里  “福”航天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破浪前行者,多为“福船泉舶”。“福船”,又称福建船、白艚,与沙船、广船和浙船并称中国四大古船,因设计独特、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和适航性好著称于世。南宋漕运总管吕颐浩在给宋高宗的《论舟楫之利》中写道:“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扬帆异域,庞大且稳定的郑和宝船便是福船。福船尤以发明水密隔舱闻名天下,这种技艺在宋元时期已颇为成熟。曾有国外水手在航海日记中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船看起来朴拙憨大,但触礁后居然不沉,依然能安稳航行,此为何因?

  “泉舶”即宋时从泉州出发航行的中国船。北宋谢履记载:“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在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笔记中,规模最大的中国船“只在中国的刺桐城(今泉州)建造”。

  与当时先进的船舶建造技艺相呼应,以泉州港、福州港为代表的福建沿海港口贸易空前繁荣。福建沿海也因此成为古代意外沉船最多的海域之一,水下文化遗存中既有沉船遗址,也有古代船舶避风交易的锚地遗址。伴随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昔日乘风破浪的一艘艘宝船陆续浮出水面,“驶”入当代人视野。比如,闻名遐迩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碗礁一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