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廊桥古韵长(文物有话说)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2 07:48:07
浏览

千年廊桥古韵长(文物有话说)

 

  贵州省从江县的金勾风雨桥。
  吴卫平摄(人民视觉)

 

千年廊桥古韵长(文物有话说)

 
 

千年廊桥古韵长(文物有话说)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鸾峰桥。
  王东明摄(影像中国)

 

千年廊桥古韵长(文物有话说)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师生走过风雨桥。
  粟勇主摄(人民视觉)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散落着上千座古廊桥。日前,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等10项主要任务。

  廊桥为何受关注?它承载着怎样的故事?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也是世界文明宝库的一大奇观。古往今来,廊桥不仅联通了山路,更因其遮风避雨的功能,渐渐成为当地百姓集会、社交、贸易、驿站的场所,深深嵌入生活,成为集体记忆的象征、地理文化的标志、浓浓乡愁的载体。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廊桥的魅力依然让人神往。期待更多廊桥得到关注和保护,更多积淀在乡土深处的文化基因得到呵护和传承。

  ——编  者  

  

  ●廊桥代表着山地建筑的营造水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不仅是跨越江河溪涧的交通设施,也是当地人交流的会场、娱乐的剧场、交易的市场,是乡愁记忆、村落民俗的重要载体。

  

  诗和远方的尽头有一座座美丽的廊桥。

  在乡土中国,廊桥沿着水系流域星罗棋布,在山环水绕的村落与城镇之间,既有长虹卧波的雄浑气势,也有点缀山水的玲珑精巧。它是乡村聚落联系四方的纽带,也是乡愁记忆、村落民俗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山地建筑的营造水准。

  在桥上设立廊屋、亭子,甚至建有楼殿这类的建筑形式,广义上都可称为廊桥。桥上设立廊屋,尤其是木桥上架构“廊屋”,除了增添建筑形式美,至少还有三重功能:其一,供路人遮风避雨和歇脚休憩;其二,保护桥梁的木结构桥身;其三,增加木构桥梁的自重,抵抗洪水的冲击。在浙江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村民们至今保留着在洪水到来前,往木拱廊桥上搬重物,用家具、石头、沙袋等压住桥身,使其平安度汛的护桥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宫殿、苑囿中出现的阁道(或称复道),就是运用廊桥建筑技术营造的。廊桥营造繁荣于唐宋,并在明清达到鼎盛,此时园林建造和造桥技艺达到新的高峰,除了桥身稳固,人们还在廊屋上尽情挥洒技艺,几乎将亭台楼阁、殿宇牌坊等传统建筑统统搬到桥上或桥头。廊内雕梁画栋、牌匾楹联林立密布,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范式和创造精神在廊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营造技术的演化过程看,早期的廊桥样式是最容易实现的简支木梁桥,如今在各地的小河溪流,还能见到它们横卧其上。而要应对更加宽阔的溪河,在河谷中央建造一个或多个石墩的双向伸臂木梁桥成为更适用的解决方法。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随着闽浙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货物外运和生活交通的需求增强,在深涧宽谷需要建造更多跨度更大的桥梁,传统的伸臂木梁桥、石墩木廊桥已无法胜任,此时便出现了八字撑架拱桥、编木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