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29 09:22:01
浏览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总不会缺少点景的人物。这些读书人、观瀑人、居山人、泛舟人等往往被看作是山水画的“画眼”之所在,正如《芥子园画谱》中所言:“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他们的行迹牵动着观者的视线,也是帮助我们理解画家寄于这山水之间种种情愫的媒介。在画中寻觅他们的踪迹,分析人物意象背后的内涵,是看懂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条重要路径。

   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的《太平清话》中所示,传统山水画里的人物活动常有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钓鱼、对画、漱泉、支杖、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等。这些行为从表面看来是古人在自然中享受林木优美、揣摩山川意味的表现,但若细究,又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他们为何要弃家中书斋而行往山中鼓琴读书?为何泛舟江河之上又无桨无帆?为何山中行旅要携茶具与书匣……解答这些疑惑之前,首先需要我们思考画中山水是真景还是造景。其实,中国古代山水画所描绘的景致虽多来源于现实,但经画家融入主观的笔墨塑造之后,再现为含情之景,画中山水也成为虚实交错之境,呈现的是古人心中的理想居所。因此,画中描绘的种种雅事,反映的亦是画家的人生追求与精神寄托。

   在明末清初画家金古良的《山水》和祁豸佳的《仿张僧繇画法山水》中出现的山中读书人,既读着手中的有字书,又读着由周遭花草树木、清流激湍、嘤嘤鸟语构成的“无字书”,清隽文字与自然心境为画中之人带来一种别样的阅读之乐。在清代画家胡玉林的《山水》册页中,画家将一位鼓琴人安置在天然山洞之内,此处不仅可以放大琴声,又可引人想象琴声正与松声、泉声和鸣,人与自然造化在此成为知音。在明代画家沈周的《云水行窝图》中,一位雅士坐于小船之上,似端望云卷云舒,这浮于山水之间的一叶扁舟不仅是旅行载具,也是古人畅想自己游于天地的所借之物。人们将对世界的体察与感悟寄托于自然万物,山水画中的人是与自然共生的人;自然在人的点缀下展现出盎然生趣,山水画中的自然亦是与人共鸣的自然。至此,我们也许能够真正领悟古人于山中鼓琴读书、于水上泛舟观景的那份心境。

   今天,当人们讨论“人与自然”这个恒久话题时,从古代山水画中的人物活动入手,可以说是一次从传统文化层面去诠释二者关系的尝试。画中所蕴藏的古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与理想,或将为今天的我们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