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AI融合大有可为”(2)
“音乐蕴含人的感知与体验,也会激发人的情感反馈。在探索音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向是使人工智能创作的乐曲能够真正触动人心,防止人工智能音乐‘有口无心’。”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对本报表示,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提出音乐和人工智能融合,创建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并于2019年成立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与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合作,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当代音乐艺术。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提出,科学与艺术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探讨智能学科与人文艺术交融有望“为机器立心”。目前,他与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的音乐结构化建模理论,使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生成的音乐,与人类创作者的音乐审美与认知实现对齐,推动人工智能音乐更好应用于音乐创作、视频配乐等领域。
“音乐治疗将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表示,音乐与科学的结合,发展前景广阔。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音乐人工智能近年来在音乐生成、歌词创作、声源分离、技法识别、音乐分析等领域已实现应用。此外,人工智能在修复古琴谱、保护民族音乐数据等方面也取得创新应用。随着学界不断在音乐、图像、视频、文本数据间的跨模态对齐等方面取得突破,音乐人工智能有望创造更多可能。
华为中央媒体技术院总裁李江表示,人工智能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方面已有较强能力,而在充分展现音乐风格和表现力等方面还面临挑战。未来,做好数据处理和算力配合等工作,音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望突飞猛进。通过AI大模型搭建音乐“骨架”、更好提升音乐创作效率,辅以AI小模型进行精细化定制化调整、实现音乐的表现力,AI可以更好地担当音乐人的助手。
俞峰表示,研究音乐的治疗功能,是音乐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突破点之一。音乐已被证实对人的情绪、睡眠存在影响,但作用机制、作用强度,目前仍是黑箱。下一步,通过脑科学和音乐人工智能的研究,音乐治疗将发挥更大作用。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埃德蒙和莉莉萨弗拉脑科学中心主任伊斯立·尼尔肯对本报表示,人类大脑支持音乐处理的神经机制,可能在声音处理方面有广泛用途,预计这种机制也存在于动物界。“音乐与脑科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尚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期待与中国高校研究者合作,破解更多有关声音的奥秘,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尼尔肯说。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