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3)
19日晚举办的盛典,以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开场,短视频《大地人民 文学无疆》带人们回顾了璀璨的文学长河。文学“置身”于聚光灯下:隆重的颁奖典礼与抒情性的视频介绍、舞台表演相结合,精心设置的读者互动、致敬编辑环节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学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直播平台,文学的故事加速跨界传播。
继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之后,中国作协再次举办“中国文学盛典”,让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文学力量。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一场盛典,是优秀的作家作品应该享有的荣誉与尊严,也是文学在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传播格局中应该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跨界,成为今年盛典期间的热词。
连日来,行走在乌镇,初冬暖阳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封面海报在微风中舒展。在西栅环湖剧场,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电影的线下放映,吸引众多年轻游客前来。在街头设置的茅盾文学周朗读亭,许多游客录下属于自己的有声作品。在码头、在广场,《骆驼祥子》《一句顶一万句》《人世间》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表演,吸引人们观看。文学,离人们如此之近。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让文学的声音传得更远?盛典期间,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影视改编作为文学的推广者等活动同步举办。作家、影视剧从业者、新媒体传播者,围绕文学的跨界传播,进行了充分讨论。
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改编成功案例屡见不鲜。关于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的关系,与会者指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影视改编让文学展翅高飞。同时,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遵从不同的创作规律。
作家杨志军认为,作家和作品可以“破圈”,但作家不可以把“破圈”当做写作目的,文学应该守住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守住新时代创作要求的高标准。作家东西认为,影视剧青睐的是有新意的文学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学的“破圈”建立在写作的创新和突破之上。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协自2022年启动的两个文学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了“迁徙计划”“扬帆计划”两个子计划,意在拓展文学的影响受众,使优秀文学作品在“圈内圈外”、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据介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共有47部作品获得支持。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善于运用技术革新创新文学传播方式,强化文学的价值延伸,重视向电影、电视、动漫、纪录片、微电影、网络微剧、网络短视频等转化。
5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矗立起一代代作家攀登文学高峰的路标。文学记录时代,文学滋养生活,文学慰藉心灵。期待中国文学,继续向着高处攀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1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