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听,非遗的古韵与潮音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1 09:32:01
浏览

原标题:侧耳听,非遗的古韵与潮音

“小小阳雀学做窝,细细娃儿学唱歌……”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一首悠扬的《阳雀歌》回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大厅。来自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少儿歌队的少年儿童为与会嘉宾们献唱侗族大歌,清亮澄澈的天籁之音萦绕在人们的耳畔,如清风拂过人们的心。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活态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

听——讲究丝竹相和、执拍者歌的泉州南音,演绎出唐以前传统古老的宫调形制、民族唱法;以弦琶琮铮之音伴吴侬软语,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轻清柔缓的苏州评弹,为听者娓娓道来;结构严密精美的侗族大歌,在应和吟唱中纵横交织成气势磅礴、意蕴深远的和谐旋律……这些“听得见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始终充盈着打动人心的力量,焕发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回望历史,千年文脉在曲韵袅袅中亘古绵长,诉说着无数动人故事与悠远记忆;放眼当下,意气风发的青年非遗传承人,正为非遗音乐保护事业续写新的乐篇。侧耳听吧!当古韵遇见新声,锦绣山川潮音正盛、曲韵悠扬。

从初见到深爱

近年来,非遗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了解非遗、认同非遗、爱上非遗。对于90后苏州评弹演员谢岚而言,一些“冥冥之中的缘分”,牵动了她和评弹之间“命运的引绳”。

“苏州评弹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是用苏州话来进行表演的一门传统曲艺。”谢岚介绍,“小时候,父亲因为喜爱文艺,经常打开电视机观看评弹书场。我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音调柔和、清脆悠扬的评弹,有次还把《茉莉花》用苏州话唱着玩。”

谢岚把自己对非遗艺术、地方文化的热爱,比作一粒小小的种子。“上小学时,我常在家附近遇到一位老奶奶,后来才知道她是评弹老前辈、‘香香调’的创始人王月香老师。”谢岚回忆,这便是给予她艺术滋养的“土壤”,“种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悄然萌芽。初中时,她遇到评弹学校招生,便主动报名,如愿考入评弹学校。从此,开始了她一生所钟爱的评弹事业。

踏进非遗艺术殿堂的孩子们,感念着他们的“引路人”。

与泉州南音的“初遇”,南音青年传承人、福建省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至今记忆犹新。“我是通过‘泉州南音进课堂’这个活动接触到南音的。”陈铭伟说,偶然的一次活动,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开启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优秀的成绩,让陈铭伟在10岁那年,被选进了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深沪御宾南音社。这个有历史的艺术社团,一直作为代代南音艺术爱好者的聚会之地,供“弦友”们交流切磋、一起“玩”南音。

“学生年代,每晚都去南音社学习。”陈铭伟回忆道,那时老家各方面条件还不好,有的地方没有路灯,晚上回家时社里的老前辈便轮流送他,坚持了很多年。

无数个夜里,老前辈们一手打电筒、一手牵着小朋友走在路上,只为南音能多一株健壮成长的“幼苗”,不计付出、不求回报。

“回想这些场景,我找不到理由不钟爱南音。”陈铭伟感慨。

传记忆,也传技艺

林子密、空气湿、小径蜿蜒,山区的路不好走。侗族大歌传承人、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中心小学教师杨秀豪就是行走在这样的路上,走村访寨,去到一位位前辈歌师家中记曲、学唱。他不觉得行路难,因为每一步都踏在侗族大歌的传承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