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2)
距今3800年至3500年的二里头时代,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地区持续衰落。从东北燕辽、北方河套到西北甘青、西南巴蜀的“半月形高地”,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强势崛起,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规整的宫城、成组的宫殿建筑基址、规划有序的网格状的城市道路系统。其中,官营性质的青铜、玉石等手工业作坊不断被发现,众多墓葬出土了大量华美的青铜礼器、玉器、漆器、陶器。与之前的都邑性遗址相比,二里头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爵、斝、盉、鼎等青铜礼容器。以陶范浇铸等技术制作出形态复杂、种类多样的青铜容器,是中原夏文化独特的发明创造。包括大规模采矿、冶炼、远距离运输和多环节制作工序的青铜冶铸业,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还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获取和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及国家层面“高科技”专业化生产的能力,更是新型国家加强礼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
中原夏王朝的崛起,正是汇聚融合周边地区先进文化与生产要素后进一步创新的结果。包括对北方牛羊畜养、南方水稻种植的广泛学习,对晋南盐业和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冶金技术与礼制建设相结合的发明创造,对不同区域制玉、用玉传统的广泛借鉴,等等。这些优秀传统,被其后的商周王朝发扬光大,中原文明的辐射地域不断扩大。考古中所发现的郑州商城、殷墟、周原、丰镐等商周都城的规模,比起包括二里头在内的都邑性聚落,面积大数倍乃至10倍以上。大型宫殿建筑、大规模高等级贵族墓葬乃至王陵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都是此前的历史阶段无法比拟的。商周时期还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可以说,商周王朝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
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发展出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力量。至此,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干,包括周边多个地域文化,形似“重瓣花朵”的中华文明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正如考古学家严文明所言,中华文明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周边有高山、大漠、草原和大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个地理单元又足够广大,环境多样,在早期容易形成多个区域文明。这些区域之间又很容易交流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各地文明的精华在区域间不断传播和发展。这种多元性保证了中华文明总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活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同时,考古显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自史前时代开始就从未间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其通过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创造性地发展、应用,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5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