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2)
晚清以来,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我国西北边疆的危机。中国学者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西北史地学”成为一时显学。正如梁启超所言,“一时风会所趋,士大夫人人乐谈,如乾嘉间之竞言训诂音韵焉”。“西北史地学”从其产生时起,就被赋予了“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
书中认为,西北文化多元共存,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五凉文化”并不是西来的,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形成的地域文化。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光明日报》2023年1月16日史学版)而该书对“丝绸之路”概念的辨析,也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考察家、探险家以调查为名深入我国西北边疆,搜集情报,为列强侵华服务。“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发明者李希霍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中国考察的,他在中国的游历“带有强烈的为列强提供情报,便利其经济扩张的目的”,其所定义的“丝绸之路”也是狭隘的、简单的。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今天的“丝绸之路”概念和内涵已完全不同,成为“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统称”,我们应该大力加强“丝绸之路”研究,以“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