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这五年: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先锋
在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一张张原片玻璃经过磨边、镀膜、打孔、丝印、钢化等工序,被加工成太阳能电池面板和背板,从安徽滁州销往全球。
近年来,滁州市因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石英矿,吸引了包括福莱特、正泰、天合储能等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和储能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无中生有”创造了一个新业态——太阳能光伏产业。
借助沪苏浙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依靠本地产业配套,滁州离“世界光伏之都”的梦想越来越近,而区域内相关产业也在跨区域协同和创新资源整合融通中受益良多。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滁州发生的变化只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5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先锋,积极探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新路径。
从外滩远眺陆家嘴。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创新跨区域协同,拓展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强调,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走进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中心2楼大厅,墙上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的分工协作布局图异常醒目:上海嘉定聚焦智能传感,江苏无锡发挥先进封装优势,浙江杭州致力于新型存储,安徽合肥则突出高端计算。
3年前,中电海康集团与上述四地签署五方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突破“感存算一体化”领域核心技术。
如今,三省一市的参与单位已有250多台设备作为共享资源加入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中试服务。
“我们不断整合资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无锡一家依托物联网转型升级的物流企业使用无人驾驶叉车作业。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过去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导致的发展空间不足和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落地的问题。”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告诉记者。
近年来,沪苏浙皖聚焦资源共享,强化创新共建,高起点运行合肥国家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环境实验室等,建设量子科技、核聚变、深空探测、人工智能等科创高地,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强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同完善长三角“揭榜攻关”“竞争赛马”“定向委托”机制等,携手跨区域科技联合攻关,在优势互补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三省一市还协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诞生,嘉善复旦研究院等一批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正在加快建设。
作为科创板“蓄水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科创力量持续发力,不断凝聚起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