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舟扬起古韵风帆(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28 06:18:01
浏览

运河之舟扬起古韵风帆(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图①: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鸟瞰效果图,近处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图②:清乾隆款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图③:由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制作的铜制漕舫船。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④: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外景。
  图①、②、④均为首都博物馆提供

 

  开栏的话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

  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本版今起推出“国家文化公园”栏目,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展现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动实践。

  

  12月27日,历时4年建设,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运河之舟”、北京艺术中心“文化粮仓”、北京城市图书馆“森林书苑”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向公众开放。

  根据《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北京将打造具有首都标准、北京特色、时代气象的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而三大文化建筑是其中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工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肩负着讲好大运河故事、讲好北京故事的重任。

  运河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空间

  站在北京市通州区北关分洪枢纽旁的大光楼上眺望,北运河平阔如镜,宛如一条飘带伸向远方。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北运河流域横亘京津冀,北京段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0%。从积水潭流出的清波,沿着通惠河流向通州,再奔向东南,与天然河道潞水汇合,直向天津而去。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在通州,至今仍流传着这首“船工号子”,富有节奏感的号子声重现了古运河上漕运兴盛之景。设计师也将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等元素融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使之成为镶嵌在城市绿地中的“古韵风帆”“运河之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组成。共享大厅屋顶状如船只、坚实厚重,主楼屋顶形似巨帆、高高扬起。”负责博物馆设计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陈宏达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离最近的运河故道遗迹(考古调查发掘地点)仅有600米。上世纪90年代初,在通州运河故道中出土过小型沉船和瓷器。”首都博物馆展览部研究馆员高小龙介绍。

  展陈贯通千年,勾勒幽燕风华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大运河始于春秋时代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今天的运河沉静而平稳,让人难以想象历史上的惊心动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的4个展厅。展陈采用历史分期方法,根据大运河的发展特点,以时间为序分为8个部分,通过超过1000件(套)文物、艺术品,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