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再现千年大运河史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28 10:45:01
浏览

原标题: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再现千年大运河史

基本陈列一览大运河千年历史、展出上千件文物和艺术品、将隔震设施呈现给观众、丰富的社教活动陆续开启……昨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为今后的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现大运河千年演变 通州得名证据亮相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 远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之间有一条长约270米的休闲水街。开馆之际,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了四个类型的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展出文物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位于展陈大楼二层的“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八个篇章超过1000件文物和艺术品,勾勒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步入基本陈列,可以看到元代河道出土的铁牛、广安门外北护城河出土的唐代石佛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官”字款条砖、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的铜坐龙…… 在多项陈列中,有一方金代“石宗璧墓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此墓志出土于通州区石宗壁墓,墓志记载石宗璧墓“以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莹”,这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区发现“通州”字样,是通州建置得名的重要证据。

在展陈大楼二层的专题展中,北京画院七位艺术家创作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徐徐展开,该画卷长达27.4米,描绘了大运河北运河段从白浮泉起、流经北京市中心、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延伸至天津的景致。在“石刻园林展示区”,还展示有北京地区比较罕见的元代石狮,西城区北海后门桥的石雕镇水兽亦有展出。

据了解,北京大运河博物馆2024年还将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

242个隔震支座托起大楼 馆内开设隔震展览窗

确保文物安全是博物馆的职责,而地震是博物馆的主要威胁之一。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周边设置有620米长的隔震沟,展陈大楼地下一层下方设置有1.8万平方米的隔震层,这是我国已建成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一座。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展陈大楼隔震层内设有242个隔震支座,其中有197个铅芯叠层钢板橡胶支座、39个普通叠层钢板橡胶支座、6个滑板支座,它们将展陈大楼托举起来的同时,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从而大幅提升人员、藏品、场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隔震层、隔震沟对文物库房的防水、防潮也能有所帮助。

为将隔震设施展示给观众,展陈大楼地下一层设有“博物馆防震科普展”。北青报记者看到,透过预留的隔震结构展览窗,可以看到真实的隔震沟和隔震支座。为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展览还通过VR、AR、MR、油墨投影互动、实体玩具动手搭建、触屏互动游戏等手段,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提供多层次体验。

“通过博物馆防震科普展,可让观众了解地震对博物馆的影响,并展示相应的隔震技术。”首都博物馆展览部策展人赵雅卓介绍说,除了透过展厅内的开口观察隔震沟和隔震支座,通过展厅内的VR眼镜,还可以了解隔震原理在建筑上的应用。此外,为优化文物展示的物理环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还将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运用在展厅、库房等文物存储、展示空间内。在公共区域,还使用了全空气空调和地暖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

设有培训教室、学习体验中心等社教活动将陆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