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国家文化平台的时代使命(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01 07:28:01
浏览

  歌唱家王喆和国家大剧院结缘,始于2012年国家大剧院的民族歌剧《运河谣》。“可以说,国家大剧院见证了我从一名歌唱演员到歌剧演员的成长、成熟历程。”王喆说。10多年来,《长征》《金沙江畔》《映山红》……王喆在国家大剧院不少原创歌剧中担任了主演。“每一部作品就是每一个脚印,国家大剧院点亮了我的专业学习之路、艺术之路。”王喆说。

  一方面,国家大剧院让世界经典艺术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制作了法国歌剧《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茶花女》《图兰朵》等。另一方面,国家大剧院积极探索民族艺术发展之路,制作推出了一大批体现民族特色、时代主题的现实题材原创作品,如《山海情》《夏日彩虹》《天路》《长征》等。据统计,国家大剧院建院以来,自制、原创剧目103部,擦亮了“国家大剧院制作”这一金色招牌。

  与此同时,开展艺术教育、提升公众素质、吸引年轻观众,也是国家文化平台肩负的使命和职责,用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国家大剧院相关数据显示:10年内音乐项目的平均销售率由77%提升至90%以上,参与艺术消费的人群不断扩大,拉赫玛尼诺夫、马勒、布鲁克纳等作曲家的专业曲目,销售率也能接近100%。著名指挥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曾感叹:“中国拥有这么多年轻观众,这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意义。”

  “如今,马勒、布鲁克纳被许多中国乐迷所熟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说,这些年来,不管是高品质音乐会的密度和频次,还是广大观众对高水平演奏的辨识力、对更多音乐作品的探索和认知,都在发生质的变化。这样的认知改变,就是国家大剧院十数年如一日,用高品质节目耕耘培育的结果。

  在观众印象中,国家大剧院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展示平台,也是综合艺术的荟萃地。北京市民叶今,退休后每个月都要走进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让高雅艺术走进大众,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演出,也有各种艺术展览。”叶今说。

  通过全年常态化开展“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公益项目,推出“百场公益演出”“公益座”等惠民举措,举办“国际歌剧电影展”“艺术放映厅”,以“高品质、低票价”回馈观众,构建艺术普及教育网络矩阵,打造公益活动新阵地……国家大剧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艺术普及和教育。

  科技创新不断赋能艺术发展

  技术的进步,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大剧院地下三层的“8K+5G”超高清视频业务转播车内,一场场演出通过“8K+5G”超高清技术直播,传入千家万户。在超高清的镜头中,舞台的呈现栩栩如生。

  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是北京市民李京全非常期待的周末文化活动。“线上演出观看时间更加灵活,还能弥补无法到现场观看的遗憾。”李京全说。

  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国家大剧院至今已推出218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惠及观众突破54亿人次。

  如今,走入国家大剧院,观众可以感受到更多科技的元素。2023年12月22日,“艺·境——国家大剧院数字艺术展”揭幕,展览将行业前沿科技与舞台艺术深度融合,展示了舞台艺术“4K/8K+5G”直播、VR全景剧院、XR虚拟制作、三维声制播、沉浸式视听体验、舞美数字平台等多方面科技赋能艺术的创新成果。在戏剧场入口,裸眼3D大屏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东咖啡厅的全息变脸设备,通过全息AI技术实拍让观众感受新潮打卡视频的乐趣。音乐厅二层北侧的剧目虚拟技术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入镜”做主角,沉浸式体验剧中场景。在艺术馆五层展厅中,首度亮相的“菁彩·VR云剧场”展区以超高清HDR、空间音频、VR技术赋能舞台艺术,全景呈现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影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