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8 07:35:06
浏览

  火花飞舞,宛如满天繁星。锣鼓声中,一条长龙如翻江倒海般呼啸而去,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重庆铜梁区玄天湖龙舞广场,大型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正在上演。

  铜梁龙舞兴盛于明清时期,最早可追溯至唐宋。人们通过舞龙寄托美好愿景。在多次国庆庆典和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的舞台上,都有铜梁龙的风采。

  “‘龙出宫’是为了寻找龙珠,要舞动龙珠,将龙吸引出来,让龙跟着龙珠晃动一圈,再高高扬起龙头。”在舞龙练习场地,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年届八旬的黄廷炎正在用心指导。

  黄廷炎从小追着龙灯满街跑,与龙舞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北京举行首届国际旅游年舞龙大会,铜梁川剧团代表四川省参赛,演员黄廷炎主动请缨,担任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的大蠕龙的动作编排和训练。

  当时,铜梁龙舞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套路。黄廷炎决定探索创新,加入故事情节,以舞蹈方式编排,设计出20余个新的表演形式,再融合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让铜梁龙舞独具特色,一举摘下桂冠。

  在黄廷炎等人的努力下,铜梁龙舞逐渐从民间艺术步入大雅之堂。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上,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气势磅礴,让铜梁龙舞美名远播。2006年,铜梁龙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远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

  在盛大龙舞的背后,铜梁形成龙灯制作、演艺表演和文化旅游“一条龙”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惠及当地群众,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光芒怦然绽放,花火映入眼帘。在铜梁龙灯彩扎基地,55岁的周合平正在焊接,右手拿着电焊枪,左手稳固住钢丝,并给工人讲解。

  “这只‘蝴蝶’是整套龙灯骨架的一部分,先把钢丝弯曲,再焊接起来。”周合平介绍,龙灯制作工序中,首先要扎架,然后是裱糊、彩绘。

  周合平出生于一个龙灯彩扎世家,父亲、祖父都是有名的彩扎高手。从小耳濡目染,他学得一手好技艺,也成为龙灯彩扎非遗传承人。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龙灯彩扎也在与时俱进,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制作。“以前的龙头有10多斤重,舞动不灵活,我们改变材质,减轻一半重量,可以舞出更精彩的动作。”周合平说。

  龙灯彩扎产业还助力乡村振兴。周合平的老家太平镇坪漆村,原是铜梁的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坪漆村建起龙灯彩扎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彩扎务工,帮助村民增收。周合平作为基地的技术指导人员,免费培训村民。脱贫户周光学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务工,建在家门口的彩扎基地让他看到了希望。“淡季一天能赚100多元,旺季能赚300多元。离家近,还照顾了娃和老人,很划算!”说起彩扎,他的脸上幸福感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