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8 07:35:06
浏览

  “近年来,我们以‘铜梁龙灯会’这个节庆活动为主要载体,推动龙文化与旅游融合。”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和云说,随着规模与质量提升,龙灯会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正在成为铜梁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在博物馆感受金龙之美

  付  裕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陈列6条唐代赤金走龙的玻璃展柜前,常常围满观众。

  这些小金龙,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遗址。它们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双角焊接在头顶的凹槽中,龙足焊接在龙身之上,须髯、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具有动感。虽为手工打制,6条金龙的身姿步态都略有不同,或站或走,活灵活现;形体虽小,但形神俱备、生动有趣,体现唐代工匠制作金器的娴熟技巧。

  天然绚丽的色彩、炫目耀眼的光泽、独特的贵金属性质……黄金独特且珍贵的属性,加上中国人对于龙文化的喜爱,产生了独具魅力的“金龙”。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金制品萌现于夏代。直到商代,金器才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有金器。春秋战国时期,金器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使用日益增多,秦汉金银器逐渐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摆脱了青铜工艺等传统技术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多采用锤揲、焊接技术,往往在锤打成立雕或浅浮雕之后,再加以錾刻。此外,还流行采用掐丝与焊缀金珠技法。

  金银器生产需要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原材料作为保障。唐代金银采矿、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是唐代金银器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基础。这也能从另一条“金龙”身上得到印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鎏金铁芯铜龙,表面鎏金、内含铁芯、通体铜制,龙身体细长,两只龙爪紧扣地面,龙头与龙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龙牙和龙舌,两只圆睁的龙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高高上扬。龙头和龙爪细致入微,龙身流畅简洁,富有动感。   

  中晚唐以后,随着南方金银器的迅速崛起,唐代金银制造业进入南北辉映时期。南北金银器开始在种类、形制、纹样乃至制作工艺等方面呈现各自明显的风格特征,并一直延续至宋辽。辽代金银器中最有特点的纹饰之一是龙纹。198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带銙,共有8件,模压成型,花纹细部錾刻,为公主腰带。每件金带銙都呈圭形,四边有凸棱,正面錾刻神气活现的龙纹,四周錾刻海水江崖和云纹。其中,4件为升龙,4件为降龙。内蒙古博物院还展出了一件辽代银盒,是辽代金银器的代表性文物之一。盒盖顶部中心部位模压出四爪龙纹,作龙腾状,周边模压出云纹;盒盖肩部模压出10只展翅飞翔的金鸾鸟;其下刻划出金牡丹。盒身刻有5只狮子和5只凤凰。

  这些独具魅力的精美文物,记录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身影。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提供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8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