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同春的元宵节(博古知今)(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3-02 06:10:06
浏览

  再看色彩之闹。元宵节是色彩鲜明的节日,除了游客和表演者的衣着打扮华丽光鲜外,主要是灯火与焰火。灯火的喧闹是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标志之一。人们在隋唐时期已经看到灯火的繁盛。人们为了元宵节的热闹“盛造灯笼烧灯,光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还制作巨型龙灯。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灯品繁多,琳琅满目。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节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清代北京还出现了东北引入的冰灯,各地灯会异彩纷呈。直至当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灯会有数十项之多,如自贡灯会、秦淮灯会、豫园灯会等,人物故事灯、诗文灯、花卉灯、龙灯、百鸟灯等,应有尽有。当代灯会因为新的照明光源与材料技术辅助,比古代灯会更为灿烂。

  元宵节的色彩还表现在飞腾的焰火上。焰火兴起于宋朝,当时皇宫观灯的高潮就是施放焰火,竞巧争奇,呈现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场景。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焰火烟花渲染元宵夜景,为年节增光添彩。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社交娱乐特点。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激发热情、振奋精神、沟通情感。闹元宵是既传统又现代的集体情感释放与公共娱乐方式,值得我们用心保护传承。元宵之闹,重在烘托节日热烈与欢乐的气氛,以祈福迎祥。多声部、多形式、多场景的户外社火、行游、娱乐、游戏的欢聚,是平日里内敛的中国人在节日中创造的喜庆场景,从而鼓舞人们以昂扬的姿态,面向新年新的生活。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2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