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中国民乐的美妙和声(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01 22:36:01
浏览

  要让艺术交流产生细密又绵长的效果,不能止于舞台,还要深入当地民间社会,面对面、心贴心地真诚交流。当人们为精湛细腻的演奏所折服,就愿意听这美妙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我们就能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音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

  

  10人,36天,22座城市,中国民乐《音乐·诗经》近期完成了全国巡演。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喝彩声。返场时,演奏者们与观众一起高唱《沧海一声笑》,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合唱中,感受着中国民乐带来的充实和愉悦。去年年末,中国民乐世界巡演欧洲站演出开启,除了专场音乐会,我们还走进学校、会场,和国外同行一起展示中国音乐的风采并与他们真诚互动,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国内外观众对中国民乐高涨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们普及中国民乐、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心,也使我们对“如何让中国民乐更红火”这一课题有了更多思考。

  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大海,音乐艺术才会常青

  乐是音乐之“乐”,也是快乐之“乐”。中国民乐博大精深,它高级但不应该高冷,人们若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就会更加亲近民乐、热爱民乐,民乐也才能广聚人气、曲高和众。在《音乐·诗经》巡演中,我会先登台给音乐会“热场”:“小时候我学过很多乐器,为什么后来选择弹琵琶呢?是受诗人白居易的影响,因为他写了一首诗,叫《琵琶行》,他都说琵琶‘行’了……”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拉近了不同年龄层观众和民乐、传统文化的距离。我们趁热打铁,给观众普及四弦和五弦的知识,演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和唐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典故,接连演奏10多种乐器。很多观众发出惊叹,还有的观众说:“第一次听到传统乐器的这么多‘梗’。”一半是音乐会,一半是宣讲会,人们在笑声、掌声、叫好声中走近中国民乐。

  推广好中国民乐,青少年是重要的目标人群。经常有人问,练乐器很枯燥,怎么教孩子学民族乐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会上,遇到家长带着四五岁的小朋友来听,我一定会讲孩子喜欢的内容,也会敲腮帮子奏乐,拿手边的水瓶吹个曲儿,跟孩子们一起“玩”音乐,他们立马就开心起来,全程听下来绝不走神。用好玩有趣的形式把孩子引入音乐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音乐会受到很多小朋友喜爱的原因。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经验是,为孩子创造环境,让其接受熏陶:当发现孩子有兴趣,就要多鼓励孩子;还要帮助引导,如果孩子喜欢唱某一首歌,就把乐曲编成琵琶指法,孩子就会自己去摸索,在趣味盎然的练习中逐渐理解和热爱中国音乐。当然,孩子的兴趣也会变,我们要做的是撒一把种子,灌溉施肥,静待花开。

  演出也好,交流也好,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气场。中国民乐的气场来自中国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越了解传统文化就越自信。仅以乐器而论,贾湖骨龠证明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七声音阶;我们的传统乐器簧,是手风琴、管风琴等各类簧片乐器的“老祖宗”;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存世1200余年,斫琴时李白年逾五十,杜甫四十出头……乐器和音乐背后,还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十面埋伏》,琵琶奏响千军万马,演活了一出“楚汉争霸”……有时候,我们把关注点过多放在了演奏技法上,实际上,深厚的文化理解才能造就高远的艺术境界。作为中国民乐人,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大海,才不会干涸,音乐之树才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