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古村落 溪水潺潺绕家园(走进传统村落)
图①:增冲村的吊脚木楼和寨脚风雨桥。
吴德军摄(人民视觉)
图②:增冲村村民在晾晒辣椒。
卢忠南摄(人民视觉)
图③:增冲鼓楼和古朴民居。
吴德军摄(人民视觉)
图④:增冲村举行“吃相思”活动,村民在增冲鼓楼旁的院坝吃团圆饭。
吴德军摄(人民视觉)
图⑤:身穿节日盛装的增冲村村民。
龙梦前摄(人民视觉)
图⑥:绿水青山环绕的增冲村。
吴德军摄(人民视觉)
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溪水潺潺,从高处俯瞰,古色古香的侗族民居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一幅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的田园水墨画卷——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增冲村。
漫步增冲村,干栏式民居鳞次栉比,百年鼓楼和风雨桥历史悠久,戏台、禾仓(即粮仓)各具特色。2012年,增冲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编 者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增冲村,一条增冲河缓缓流淌。村内,青石板古巷道连通300多户人家。在村中心的位置,矗立着有300多年历史的增冲鼓楼,庄严又气派。增冲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侗族村寨,古桥与古道,古树与鼓楼,共同构建起当地村民的美丽家园。
鱼米之乡 秀丽风光
增冲村村民依水而居,发源于坨苗大山的增冲河从寨子北、西、南三面流经,奠定了村庄的基本格局。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村民们高效安排了生产生活空间。村寨地势狭窄、人口众多,人们利用有限的用地结庐而居,形成房屋层层密密的高密型村落;村寨周围山林、稻田众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聚落单元;村内水渠纵横交错,池塘密布,既能满足村民日常漂洗需求,又能起到消防作用。
行走于增冲村内,脚下的青石板巷道四通八达,深褐色的吊脚木楼、斑驳的老墙都展示着村寨悠久的历史。偶有三轮车,开过风雨桥,压上青石板道,古村的静谧被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徜徉于此的人们才惊觉,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沿着青石板巷道进入增冲村,与一场婚宴不期而遇。热情好客的主人连忙招待,刚坐下,十几个菜齐刷刷摆在眼前——糯米饭、红烧肉、稻田鱼……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从米饭、荤素菜,再到喜酒,全是产自当地,“我们是‘鱼米之乡’嘛,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增冲村村委会主任石运德说。
黔地多山,而增冲村所在之地却是群山间难得的一片平地。增冲建寨已有600余年,其所在的九洞地区是今从江县境内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增冲村附近的山上有石板步道,应为明清时期修建的古驿道,可达都柳江上的码头,经水运与外界进行商贸往来。”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三级调研员敖家辉介绍。
频繁的物资交流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增冲村有不少房屋带有徽派建筑的痕迹。“这些带有马头墙的‘窨子屋’,有着与侗族民居迥然不同的风格。”敖家辉介绍。
杉乡林海 历史悠久
侗乡人喜爱公共生活,重视公共空间营造。有侗寨必有鼓楼,位于村子中心地带的增冲鼓楼,现在依然是村民们日常生活、商议事项、迎来送往、节日聚会的重要场所。鼓楼占地面积109平方米,通高21.5米,有落地柱12根,其中金柱(内柱)四根,檐柱(外柱)八根,形成“内四柱外八角”的布局。“相比起常见的‘内八柱外八角’造型,不仅节约了四根内柱,还使得底层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石翠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