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古村落 溪水潺潺绕家园(走进传统村落)(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03 22:18:01
浏览

  鼓楼外柱与内柱之间用穿枋相连,呈辐射状,往上逐层叠加、内收,直至11层檐,即为楼身。楼身上置两层八角攒尖宝顶,是为楼冠。在对双层楼冠宝顶的处理中,侗族建筑师利用了斗拱结构,孔格交错,远望如蜂巢,能够减少风的阻力,分担顶层压力。“增冲鼓楼的特别之处在于,楼冠与楼身是分开的。”石翠远介绍,“这样的结构使得楼冠更加突出,且大小不受楼身限制,让鼓楼整体看起来更加挺拔、宏伟,这是美学与力学的完美结合。”

  增冲鼓楼虽结构简练,但装饰却相当讲究。楼顶上、翼角上、封檐板上,都有独具匠心的彩塑和彩绘。封檐板上绘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对大歌、赛芦笙、演侗戏等侗乡风情画,绚丽多彩。底层的八面风窗,图案各不相同,“有的代表田地,有的代表森林,还有的代表房屋……都是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村民石德华说。

  为人们遮风避雨的风雨桥,也是增冲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冲村有三座建于清初的风雨桥,分别位于寨头、寨中和寨脚,皆用杉木以卯榫结构建成,其精巧结构是侗乡人建筑智慧和营造技艺的体现。

  以寨头风雨桥为例,其桥台采用传统的加长伸壁梁托架体系,托架为圆木,提高支撑力。七根大杉木并列横跨增冲河,上铺以木板,组成桥面,檐柱间置栏杆,廊柱间置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铺小青瓦,其坡度由三根瓜柱调节,既能顺利排掉雨水,又能稳稳放置瓦片。

  无论是风雨桥、鼓楼还是民居,粗大挺直、木质优良、易于加工的杉木都是建造这些侗族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增冲村所在黔东南区域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尤其盛产杉树,有“杉乡林海”之称。增冲村村民也有着朴素的“环保意识”,过去不少老百姓以伐木为生,但又怕把树都砍光了,于是他们约定,每当家里有小孩出生,就在山上栽下一片杉树苗。10多年后,孩子长大,杉树也长成高大的模样。

  文物保护  人人参与

  在增冲鼓楼的正前方,有一片池塘,村民们把家里最漂亮的鱼放到里面,金灿灿的鱼群在水中自在游动。

  除了美观,这片池塘还兼有消防作用。在池塘边上,有一个消防泵,有火情的时候,接上消防栓,就能将火迅速扑灭。

  增冲村内多是木构建筑,防火便是一项重要任务。“稍不小心,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建筑就会付之一炬。”增冲村党支部书记石文振说,防火当然不能只靠村民们的经验智慧,目前,村里共有30个消防泵,配有4个专业消防长和30个义务消防员,日常排查村里的消防隐患,及时处理火情。

  增冲鼓楼建成之后的300多年间,曾多次维修。“维修部位主要是屋面及斗拱部件。”石翠远介绍。2008年初,贵州遭受严重的雪凝灾害,鼓楼部分构件老化、糟朽严重。2009年,贵州省文物局组织对鼓楼进行了第一期抢救性维修工程,更换了残损严重的部件。

  “第二期维修工程于2014年启动,主要是捡瓦、对翘角及彩绘进行部分修补。”石翠远说,维修工程吸引了村民的广泛参与。“文物保护维修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为了保护村寨的传统风貌,增冲村要求村民新建房屋必须与传统建筑相一致。当下,不少村民出于居住需要建起了砖房,“村里也会要求房屋外立面与周围民居保持一致。”石文振说。

  在离增冲村半个多小时车程的榕江县,2024年“村超”预选赛正如火如荼。去年,“村超”的流量也溢出到了增冲村,不少看球的游客在当地找不到住处,便驱车到了增冲村下榻。“但我们硬件设施有限,只能让游客住村民的房中。”说起村里的发展,石文振有自己的思路,“接下来将引进文旅公司,对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特色民宿,完善餐饮服务业,不仅承接‘村超’客流,也吸引更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