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抒写耕耘志(古悦新喜)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27 22:47:01
浏览

丹青抒写耕耘志(古悦新喜)

 

  中国画《春耕图》,作者明代戴进。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丹青抒写耕耘志(古悦新喜)

 

  中国画《摹楼璹蚕织图》之《喂蚕》(局部),作者元代程棨(传)。
  美国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

 

丹青抒写耕耘志(古悦新喜)

 

  中国画《撵茶图》(局部),作者宋代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丹青抒写耕耘志(古悦新喜)

 

  中国画《摹张萱捣练图》,作者宋代赵佶(传)。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春夏之交,田间地头一派农忙景象。劳动之美,激发着画家的创作灵感。中国美术史上,以劳动为主题的图像创作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上便已出现采桑场景。历代画家在细致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塑造劳动者形象、刻画劳动场景,记录时代生活,表达对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历史的深刻体察。品读古画中的劳动之美,感悟智慧、致敬耕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接力创造美好新生活。

  彰显劳动智慧

  自古以来,重农固本都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因而古代绘画中有大量表现农耕纺织场景的作品。其中,又以“耕织图”的创作和刊刻较为丰富、系统。“耕织图”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宋代逐渐形成体系化样式,即通过系列绘画将耕与织的具体环节完整呈现出来。历代“耕织图”不仅发挥着推广先进技术、劝诫大众不误农时的作用,也为今人了解古代农业史、科技史、绘画史等提供了宝贵图像资料。

  以画补诗、以诗证画,彰显家国治理智慧。宋人楼璹堪称“南宋科技特派员”,他在绍兴年间担任於潜县令时,深入田头地角,与农夫蚕妇交流农耕、桑蚕养殖经验得失,创作了反映江南农业、手工业先进技术经验的《耕织图》,“耕”“织”共计45幅,配诗45首。该作对后世“耕织图”产生重要影响,可惜原作已失传,目前最接近原作的是元代程棨(传)《摹楼璹耕作图》和《摹楼璹蚕织图》。系列画作以“左图右诗”的形式、散点透视的画法,系统描绘了江南水稻生产和蚕桑纺织情况,传递家国一体的观念。比如,《摹楼璹耕作图》之《耕》配诗“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法事关圣情”,借用“舜耕历山”的典故,强调“农为国本”的理念;《碌碡》配诗引用“丙吉问牛”的典故,褒扬关心农事的官员。除了以诗画相和体现治国之道,作品还通过对集体性劳动场面的描绘,宣扬家庭协作、邻里友善的和谐家风和乡风。譬如,《二耘》表现了妇人带着孩子到田间为农夫送饭的场景,配诗“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倡导让幼童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

  把握农时、不误农事,感悟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程棨(传)《摹楼璹蚕织图》描绘了宋代蚕事体系,包含从桑蚕养殖到织丝成帛的24个场景,展现了南宋江浙地区高度成熟的蚕织技术和多样的岁时风俗。比如第二幅《下蚕》中,4名蚕妇正在分工合作收集、分装蚁蚕,配诗“谷雨无几日,溪山暖风高。华蚕初破壳,落纸细于毛”,说明收集蚁蚕的时间是谷雨前后,刚破壳的幼蚕尚如纤细的毛发,需要特别小心养护。时间节律是蚕桑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养蚕也需要与自然物候相谐适。《摹楼璹蚕织图》通过题诗和图像描绘,详尽记录了时间变化,时间计量单位有朝暮昼夜、月令、节气、季节、年等多个尺度。画作中处处闪耀着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