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澎湃创新动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18 22:38:01
浏览

  随着数字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美术领域呈现开放与合作发展新格局,数字艺术日益成为公共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其连接学术研究,观照大众生活,有力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为充分发挥好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入新动能。

  共建学术生态新机制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平台,体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开放视野与开拓精神,更展示出其担当学术己任的新时代新作为。本次展览形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数字艺术作品及创作者数据库,搭建起一个跨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未来将推动各行业、各学科的深度互动,携手共促中国数字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开创更具影响力与生命力的数字艺术生态。

  艺术评价体系的更新,是发展数字艺术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数字艺术的底层逻辑与传统艺术存在本质区别。传统艺术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依托于实体材料的物理属性,但数字艺术根植于虚拟空间。数量和种类上,数字艺术的规模正迅速扩展,对人类已有的审美经验造成极大冲击。这些艺术上的转向,急需构建一套新的艺术评价体系,建立新的、适应数字艺术特质的评价标准。“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筹备历经两年时间。大展艺委会通过数次商讨论证,确定了数字艺术的分类规则、评审标准及征集办法,进而最终确定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艺术和其他这六大类别,这也是国内首次对数字艺术进行归纳分类。

  除了数字美学研究,构建数字安全与数字伦理框架,也成为数字艺术创作、研究与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共收到1.2万余件报名作品,在遴选作品过程中可以发现,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媒体在技术上可以实现高度的视觉沉浸,且数字媒介具有“用户友好”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快速轻松地创造并共享内容。传统艺术秩序中的偶然性、个别性和潜隐性问题,在数字艺术秩序下容易嬗变为普遍性、系统性和公开性问题。为确保数字艺术的安全与公正,需要建立一个结合技术和法律保障的安全与伦理框架。从技术上,开发防火墙技术保护作品免受侵害;从法律上,制定明确的版权规则为艺术家提供保护,促进版权意识。同时,构建某种机制预防利用AI作假,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前沿技术进一步完善数字艺术市场体系,实现艺术品版权的自动化管理等,保护和改善数字艺术生态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视觉审美还是交互体验,数字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会越来越强,作品的安全性问题会逐渐凸显。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引导艺术向美、科技向善的规范化技术伦理体系亟待建立。

  开辟社会美育新途径

  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也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新要求。当下,“Z世代”对于新兴技术和数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他们不仅是数字艺术接收和创作的主力军,也是数字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满足这一代人的文化需求,既需要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艺术内容,更需要将数字艺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能。

  院校作品丰富多元的面貌,集中呈现了数字艺术教育产学研融通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AI中心,旨在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进行结合研究,用艺术智性去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此次展览中呈现的交互影像作品《元宇宙艺术学院》,便是基于云端的全球艺术教育元入口,通过超沉浸体验的混合现实界面,建构“宇宙为学校、自然为吾师、众生皆同学”的艺术教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