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丝绸文化金名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01 21:50:01
浏览

  通肩袈裟、飞天长裙、密集衣纹……展厅复原的敦煌第322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丝绸的交融之美。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徐峥介绍,隋唐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风格。20世纪60至90年代,莫高窟文物成批次陆续出土,其中不乏大量精美的丝织品。

  丝绸的历史还在继续,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件素罗单衣,成为宋代丝绸变革的见证。这件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以素罗织物制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门襟中部缀了一粒纽扣,这也是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纽扣实物之一。季晓芬说,宋元实施“农商并重”和开放的海洋政策,促使丝绸流通特别是海外贸易更普遍、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精美的中国丝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输往欧洲、美洲,并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紫地缂丝龙袍、大红绸地盘金彩绣八团龙女袍、黄缎绣云龙朝袍……展厅内琳琅满目、做工精致的清代服饰,成为明清丝绸发展的见证。

  中国丝绸业形成机械化技术体系

  烟柳垂堤、波光闪动,以桑蚕丝为经线,以人造丝为纬线,经纬交错间呈现烟雨朦胧的西湖。这幅西湖意匠图,将传统提花工艺与杭州风景相结合,成为近现代丝织技术一大创新的印证。

  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浙江、江苏、上海的蚕种改良实践。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蚕种改良,引进新式教育、新型织机,应用人工原料和西方印染工艺,中国丝绸业逐步完成近代化进程,环太湖地区形成了一个与传统手工体系截然不同的机械化技术体系。

  去掉传统旗袍不合理的旧式设计,采用西式服装设计理念,袍身上植物花卉、建筑风景、几何图形,争奇斗艳。展厅内,一件件民国时期的旗袍,让观众领略民国丝绸焕然一新的染织艺术风格。徐峥说,20世纪20、30年代,风格独特的改良旗袍,留下了民国传统纹样的广泛使用和西式图案风行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丝绸业在桑品种、缫丝、丝织、印染整理、生产管理、工艺设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丝绸成为国家重要外贸创汇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中国丝绸也被更多地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展厅内,一段呈螺旋形的管状织物,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季晓芬介绍,这是一段纺织人造血管,当人体血管有病变或创伤时,可用相应口径的人造血管接上,以挽救病人生命。“1974年苏州丝织试样厂与上海胸科医院合作,1979年成功研制机织涤纶毛绒人造血管并用于临床,效果良好。该发明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质奖。”

  刻画入微、层次丰富、墨润清晰,用丝线精准勾勒富春山秀丽景色,不仅再现名画的笔墨神韵,更使离散数百年的传世佳作在中华织锦的演绎下实现了完璧重圆。展厅内,彩色数码织锦长卷——《富春山居图》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代丝绸技术发展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提花机与电脑辅助纹样设计系统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丝织像景的设计自由度。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突破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组织的传统理念,假如采用红、黄、蓝、黑、白5种丝线交织,理论上可产生4500种色彩关系,从而赋予传统丝织画全新姿态。此技术于2003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