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用非遗资源上好大思政课(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09 02:19:01
浏览

杨荔莎觉得,她参与的这堂行走的“非遗大思政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现在不断地在更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过更多的时候确实还是以灌输为主。但是非遗青年实践是完全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深入一线,思考怎么去跟传承人交流,再做传播。”杨荔莎说,“这个工作不是别人推着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去做的。”

从边玩边学到获得力量再到身体力行地参与,杨荔莎深切体会到了文化隐性育人的作用。

乔瑞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什么部分年轻人把躺平和摆烂挂在嘴上?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跟这个时代的密切关系,天然地觉得一些宏大的时代命题和自己没关系。”乔瑞感受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基因和血脉,需要传承创新,“这是对抗‘丧文化’的关键,告诉他们,原来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情”。

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非遗是这堂大思政课的内容,也是载体,乔瑞希望未来非遗能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该校马院党委副书记杜辉告诉记者,形成非遗“行-研-创-说-传”这样的思政课体系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在学生们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慢慢发现学生们主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还把“非遗”和专业结合起来做学术研究,这启发了学院老师,“有好多项目他们都可以参与进来,就开始去研究如何把实践、理论和演说结合起来,将‘非遗’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相结合,诞生了‘山西非遗青年说’”。

该校马院大三学生李振国威是一名定向就业的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思政教师的岗位。从参与“山西非遗青年行”到“山西非遗青年说”融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李振国威用了一场特别的方式进行理论宣讲——在讲述非遗的过程中融入表演和歌唱,收获了大家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对受教育者有影响,对于教育者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宣讲的过程当中,必须自己真懂、真信、真学。”有了调研的实践,这位未来的老师觉得自己以后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内容的时候能举得出例子也更有底气了。

此外,学生们主动参与与非遗相关的创新创业。据了解,从2022年至今,该校马院指导学生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奖33次,孵化了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和2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在马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非遗+思政”相结合,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思政课经验”。为了指导杨荔莎写论文,马院副教授王晓荣也开始研究“非遗”了。在她看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当于国家的一个“身份证”,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大学生能够将其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对于马院的学生来说,这会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文化理论研究与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据了解,目前在做的研究课题有《非遗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五育融合研究》等。

课余时间,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工作中。他们以小马驹爱心支教团为载体,将山西非遗带入支教课堂,开展了“爱心伴读·非遗实景课堂”活动,实践团队还在晋中市博物馆每周六常态化开展“多彩非遗,传承有我”公益讲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