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迢迢 古村连绵(走进传统村落)(3)
在下解村,皮影戏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吸收了山西、河南等地传统戏剧的精华,是多元融合的典范。2021年,“沙河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旺季,皮影戏剧团就在村里搭台表演;淡季,剧团成员还会应邀去外地表演,或者走进校园。”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说,眼下,为了把皮影戏发扬光大,村里还对传统戏楼进行了改造,启动建设了影展览厅、表演厅、皮影创作厅。
2023年,下解村还引进了年轻的研发团队,与当地老艺人一起创作设计皮影戏文创产品。皮影画、皮影扇、皮影摆件还有皮影道具……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推出后便颇受市场欢迎。
“去年,我们推出的500余套皮影戏文创产品,仅两个月时间就销售一空。”任进生说,未来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村落热闹起来。
依托绿色生态发展休闲农业、挖掘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打造艺术村庄……文化的融入让古老村落有了更深刻的内涵。2023年,在传统村落与全域旅游推动下,沙河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6亿元。
人才振兴
乡村发展有奔头
“咔哧咔哧……”在王硇村金梭姐妹土布店里,随着梭子快速穿梭,五彩的粗布倾泻而出。
“城里来的游客喜欢这种土布,不少游客还亲自织上一截。我一个人经营这个店的收入,比两个人出去打工的收入还强!”原本空有一身手艺无处用,如今手艺让前几年返乡的王香鱼在家乡发展中“闪闪发光”。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姑娘、媳妇儿也回到家乡开始织土布。同时,还激发了创造力,将土布纺织由过去单一的床单向粗布鞋、粗布服装发展。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释放了村落发展的新动能。在沙河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乡变化的吸引下、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返回家乡,为村落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年前,32岁的彭龙飞在沙河市“引凤还巢”政策吸引下回归,让太行山脚下的刘石岗镇大坪村迎来了新生。
“路不通,人气也难聚。要打通道路,让村里的人动起来,让村外的人都进来,这样整个村子才有活力。”上任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后,彭龙飞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
拓宽进村路、硬化田间路……历时近两年,3700米的田间道路硬化了,2000米的进村道路更宽阔了,原本冷清的古居中、梯田里,村民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了。
一边“缝制嫁衣”,一边“牵线搭桥”。摸清旅游“家底”后,在彭龙飞的带领下,由大坪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承包村民房屋,与一家旅游公司达成合作,总投资3.6亿元的大坪古村保护利用旅游项目正式立项。预计项目落成后,将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年均约160万元。
集思广益,共谋发展。“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是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的人。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彭龙飞说,今年以来,大坪村还开展了三次村民座谈会,百余户村民齐聚文化长廊,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年轻力量的加入,激发了传统生产的新活力,也带来了新事物、新气象。位于新城镇北掌村的创梦工艺葫芦车间内,市级非遗传承人崔刚毅正手把手教授周边村民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葫芦。葫芦本不是当地特色,可如今却打造出300亩的葫芦种植基地,带动就业超600人。
毕业返乡后,如何带动村民致富成为崔刚毅最关心的问题。几年前登山时偶然瞥见的小葫芦,让崔刚毅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葫芦容器,并萌发了发展葫芦产业的想法。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实验,崔刚毅不断摸索,带着周边村民打造了从种植、加工、制作到创建销售、旅游观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一起蹚出一条工艺葫芦的致富路,产品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