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3)
微短剧善于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根据观众情感需求设置人物、铺陈剧情,确实是微短剧应该保持的特色,但没有人物和故事的支撑,情感表达会沦为“空架子”,甚至让人感到“很尬”。好的微短剧应该有情感有情节。观众想要的是一场与自己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相关性,再强烈的情绪也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这种“让我感同身受”的关联,有赖于创作者一步步地讲故事,有赖于将情感烘托与剧情、画面、音乐等手段结合起来,层层递进,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从40分钟的长剧到4分钟的微短剧,后者是前者的“浓缩版”吗?我想,微短剧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一种浓缩后又能“晕染”开来的视听艺术。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开辟一种讲故事的新方法,既要把故事结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高度浓缩在几分钟时间里,又要让观众看得懂并在心中激荡起涟漪。这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新的视听语言。比如,长剧以十几二十分钟铺陈的剧情和背景,微短剧须用几个镜头甚至是一个镜头的若干要素来实现,这尤其考验主创团队在镜头设计上的创新能力。
与长剧相同的是,微短剧也要树立切磋琢磨的精品意识。除了一遍遍打磨剧本,我们还坚持像长剧一样勘景选景,导演组、摄影灯光组、美术组提前走戏走调度,根据剧情设计镜头,规划布景陈设,推敲道具细节。在为《我的归途有风》选择故事场景时,制片团队和编剧一起做功课,发现四川的非遗和美食能够为剧情展开提供丰富素材,于是,扎染、变脸、锅盔等元素巧妙融入剧中,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也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创作初衷不仅是取得良好市场反响,更是完善微短剧创作流程,创新视听艺术表达。期待更多创作者与我们一同探索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推动这个活力十足的新业态健康成长。
(作者为微短剧制片人)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5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