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中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人物)(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04 11:08:01
浏览

在西方汉学家中,专业研究中国书法的学者并不多见。毕罗有专业学术视角,同时对中外书法交流充满热情。多年来,他使用意大利语、英语、汉语发表出版了多部论文和著作,把中国书法介绍给更多人。在他看来,美是相通的,就像不会乐器的人也能欣赏音乐一样,即便不会写毛笔字,西方人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

在采访中,毕罗多次提到“目击道存”一词。他第一次观摩书法老师写字时,曾啧啧惊叹——用笔稳健,笔力遒劲,笔尖扭转跳动,灵动而精妙。毕罗相信,很多西方人也会和他一样,被书法的书写过程所吸引。

2022年7月8日,广州美术学院聘请毕罗为该校教授,随后成立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由毕罗担任中心负责人。该中心汇集来自中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学者和艺术家,着重培养书法史研究与书法文献翻译方向人才,致力于促进中西方经典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除了日常教学,毕罗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2023年,他的英文译著《中国书法主要术语的释读和研究》出版,该书翻译自中国学者张天弓对书法术语的简释。毕罗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希望该书能够成为西方人“学习中国书法的基本参考工具”。

1826年,英国外交官戴维斯把中国书法启蒙教材《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翻译成英文;1879年,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将《兰亭集序》译成拉丁文,收录在他编写的《中国文学教程》;20世纪初,法国人米约把《草字汇》译成法文,并于1909年在巴黎出版……“100多年前肯定有很多‘毕罗’。”毕罗认为,一定还有像他一样的西方人,在中国和西方书法交流中搭建起桥梁。

毕罗喜欢中国书法理论中的“意在笔先”。这启示他,成事要先有“意”,并在漫长的过程中为之不懈努力,做学问如此,促交流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