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10 11:56:01
浏览

原标题: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今故宫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古建筑群数量众多,造型宏伟,保存完整,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故宫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还被古人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建筑布局中的“五行”理论、建筑命名中的儒家思想以及避暑、御寒理念等。本次讲座,我们将通过对故宫古建筑与古人相关文化理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帮助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理解古人的故宫营建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故宫建筑的历史脉络。

“五行”之变

故宫古建筑的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所谓“五行”,即古人将其对宇宙的认识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及变化来反映。

“五行”首先与方位存在密切联系。其中,“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间。《春秋繁露》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为之天润。”该观点阐明了“五行”特点以及其与“五方”的具体关系。“五方”在对应“五行”的同时又与“五色”有联系:东方对应青色,西方对应白色,南方对应红色,北方对应黑色,中央对应黄色。《礼记正义》载:“色,谓天龟玄、地龟黄、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也。”通过以上种种,古人形成了关于“五行”“五方”“五色”对应关系的认知。

故宫的整体布局与“五行”相对应。如故宫的东区有南三所,为皇子们生活的场所,而皇子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犹如春天成长的幼苗,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故宫的西区有慈宁宫,为皇太后养老的场所,而皇太后往往被视为处于人生圆满阶段,犹如秋天成熟的果树,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金”对应;故宫南部为午门,其城台为红色以显示封建王朝皇权的威严,“红”在古代多为火焰的颜色,因而与“五行”中的“火”对应;故宫的北部有钦安殿和天一门,其中钦安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天一门的名字则源于“天一生水”,因而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故宫的核心区域为外朝三大殿,为皇帝执行政治权力的场所,寓意统治国土,且三大殿的平面形状就为“土”字形,从而与“五行”中的“土”对应。

古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关系。根据《白虎通疏证》等文献记载,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古人对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五行相生”的理论有密切联系。比如故宫重要宫殿前布有贮水铜(铁)缸。这些宫殿建筑离内金水河、宫井等水源较远,一旦遭受火患,宫殿前的缸中水就是主要的水源。缸之所以采用金属而不用其他材料制成,其主要原因就与古人信奉“金生水”理论有关。又如故宫北部为御花园,内种植大量树木,北方对应“水”,因而有利于“水生木”,这也是御花园布置于此的原因之一。

古人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克(即此长彼消)关系。《五行大义》载:“克者,制罚为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应地,故宫的平面布局与“五行相克”理论相符合。比如,故宫三大殿区域(即外朝)是不种树的。对此,民间传言解释说这是为防止刺客藏匿其中。这种说法乍一听来似有道理,但实际上皇帝的生活区如养心殿、御花园等都种植有很多树木,且高大茂密。由此来看,该说法不确。还有观点认为,古人于外朝不种树的原因是为了烘托帝王威严的气氛,这种说法也不妥当。我们考察明清帝王在故宫以外举行各类重要活动的场所,如天坛、太庙、社稷坛等,这些活动现场同样需要威严庄重的氛围,但这些地方的建筑群周边却种植了很多树木。古人“紫禁城外朝不种树”的做法,实际与“五行”中“木克土”理论相关。在古人的认知中,紫禁城外朝处于“五行”中“土”的方位,如果在太和殿广场上广植树木,就会犯“木克土”之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