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文化艺术人才(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13 08:12:01
浏览

  一批人才主动扩充“工具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焕新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馆藏的古籍善本、甲骨文、金石拓片等进行高精度扫描,确保这些珍贵资料得以长期保存并易于公众访问。一些传统艺术从业者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表演视频,提升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还有一些音乐家和音频工程师合作,通过现代音响技术记录中国传统音乐,甚至复原古代乐器的音色,让人们听到“历史的乐音”。

  新兴艺术从业者主动探寻传统宝库。在数字艺术领域,如数字绘画、动画、游戏等,中国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多地融合了传统艺术元素,如结合皮影戏元素的动画短片、水墨画风格的电子游戏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那些能够将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意人才,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还通过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展现了人才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人才成为数实融合、科艺融合的有力实践者、推动者。实景演出《印象·西湖》以西湖为舞台,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与西湖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代表性元素创造性重现,借助高科技手段再造“西湖雨”,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一场艺术盛宴。航天员王亚平把传统手工艺扎染带入空间站进行扎染实验,在现代航天科技场景里展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来越壮大的人才群体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自如运用现代科技工具,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之间不断开拓可能性,成为文化创造力的鲜明写照。

  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这就需要通过长远规划和有效举措,培养和汇聚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掌握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新业态迅猛发展的实践中搏击风浪。

  注重交叉教育与融合培养。当前,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领域,大学里文学、书法、美术等人文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技术专业通常是分离的。应考虑打破过于细化的专业壁垒,开发跨学科课程,促进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深度融合。不少院校已经在传统艺术类专业以外,尝试开设新兴交叉专业,如数字艺术、艺术经济、智能交互设计等,探索培养既熟稔创作原理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未来还需加强师资队伍的跨领域培训,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利用线上教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强化对文化与科技互相融合的引导。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中国传统艺术主题的科技项目,促进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依法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支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展示、传播和创新,如数字化民俗节庆、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等。加强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如在线教育、虚拟旅游、数字艺术品等,激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