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大士院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18 09:03:01
浏览

原标题:烟火大士院

  每个到南昌旅游的人,在社交媒体搜索攻略时,很难不注意到“大士院”:拌粉、瓦罐汤、油条包麻糍……各类当地特色小吃集中在这个位于南昌城西北隅的老街区。

  这里是南昌的新晋“网红街”、被高频推荐的老城区Citywalk(城市漫步)必经之路。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各地游客在店铺前排起长队,拿着刚买的小吃在新修的文化墙前打卡拍照。

  这里也是1.4万名本地居民生活的地方,曾经再普通不过的市井住宅区:物价便宜,人员混杂,商铺楼上就是居民住宅。许多由居民开了近10年的老店铺,出名前几乎只有附近的老街坊光顾。

  2023年,随着物美价廉的老南昌特色小吃被“旅行特种兵”发现,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大士院客流激增。恰逢南昌市启动滕王阁景区北扩工程,为实现景区与街区的串联,邻近滕王阁的大士院街区同步进行提升改造;今年5月1日,焕然一新的“烟火大士院”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仅“五一”小长假客流量就达到147.42万人次。

  文商旅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士院华丽转身。它奋力在本土市井特色与现代旅游体验中找到平衡,而这里的商户、居民和管理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旧巷烟火气在新街环境中得以延续。

  老街

  7月底的南昌,被连续降雨压住的气温终于肆无忌惮地攀升上去,到了傍晚也余热未消,路上行人寥寥,但一来到“大士院美食街”的门楼下,人就明显多了起来。

  穿过门楼,跟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走进大士院街,不宽的道路两旁颇具氛围感地挂着“魅力南昌”“烟火东湖”的道旗。街边店铺大多卖南昌特色小吃,也有摊主用保温桶装着冰镇西瓜和绿豆沙,向过路的人们招徕生意。

  在大士院街与半步街的交叉口,转过著名“老南昌白糖糕”所在的街角,不太起眼地开着一家“大士院玩具店”,61岁的店主戴小平是亲眼见证大士院变化的老居民之一。自1997年起,他就在大士院开店,3年后从街对面搬到现在的位置,一晃20年有余。

  “铺张竹床睡在这里,早上六七点钟起来,一般自己做早饭,有时也到旁边吃拌粉,没事就坐在外面和附近的居民喝喝茶、聊聊天。”戴小平回忆,20多年前大士院的环境跟现在大不一样,街道没有现在干净整洁,“有点乱,来来往往的人多,但烟火气跟现在是一样的”。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烟火气,大士院的烟火气来自居民和商户。自汉唐以来,这里就是南昌城德胜门内最繁华的地段,原先有一座寺庙,街巷因寺院而得名。因临近老南昌港码头,货铺商铺多,人口密度大,马车往来和行商叫卖极是热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士院盖起现在这片住宅区,每天来往着卖菜的商贩、过早的居民,老南昌烟火气正是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凝聚。

  “过去这里虽然脏乱,但地道小吃和街巷叫卖都伴随市民的生活所需,独特的老南昌味道延续至今。”江西省城乡规划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大士院改造工程的设计师袁放说。

  要保留老街的市井文化,也要兼顾游客的现代旅行需求。焕新后的大士院,有赣派牌楼、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彩绘,也有花墙、爱心墙等“网红打卡点”,方便人们以照片的形式记录旅行、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

  不过,诗和远方不只悬浮于互联网滤镜,更沉淀于在地感受;烟火气也不存在于架空的体验场所,而需在真实的生活中有迹可循。在对大士院街进行外观改造时,最先考虑的还是当地居民。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是主体,场景不能过多破坏,只是在面上做文化延伸,加上一些网红打卡点,从点到面最大程度地保留烟火气。”袁放说,形象提升只是锦上添花,应不显突兀地融入街区的整体风格,“居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做到以最小的影响,保留最原始的市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