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2)
多年来,良渚遗址管理部门持续与国家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良渚遗址“延年益寿”的良方,开展多学科会诊,求解“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这一良渚遗址保护的核心课题。
今年7月,监测中心启用了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下分7个实验室以及标本室、专家研究室等多个配套空间。
在“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教授张秉坚告诉记者,这里的任务就是研究保护遗址所需的各类化学材料;在“土遗址建造工艺实验室”,河海大学袁俊平教授的团队则根据结构成分,对遗址土进行仿制,用仿制土为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除了多学科会诊,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还实现了数字赋能。在监测中心的监测大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不同点位的即时图像就实时显现在大屏幕上。
孙海波说,运用最新研发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良渚遗址已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比如有的遗址点在遗址公园外,我们就为它设置了电子围栏,做到实时监控。”
天上有无人机,路上有专职巡防队和警犬,各村有业余文保员……如今,良渚遗址已构建起一整套“人防+物防+科技防+制度防”的立体安防体系。
“活”化:加强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
“地上荒丘一片,地下气象万千”,这是不少遗址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多游客初到良渚古城遗址,难免也会有类似的困惑,放眼望去,土丘、青草、丛林、河道……如何真正领略到5000年前的辉煌?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说:“为了让古城‘活’起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觉得效果最好的还是数字化呈现。通过再现良渚古城的面貌,帮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良渚遗址的价值。”
莫角山是良渚古城中的宫殿区,昔日的宫殿早已无影无踪。但在攀登莫角山的途中,游客只需扫描AR二维码,就能在手机屏幕上看到良渚人生产、生活、建造宫殿、举行庆典等一系列场景。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央,良渚古城里的宫殿也是居中分布,它们似乎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化联系。”环顾遗址四周,再看看手机中的虚拟宫殿,北京游客杨思平若有所思。
通过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诸多数字技术的阐释,良渚遗址的文化精髓更加深入人心。在去年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上,从吉祥物、火炬到开闭幕式,“良渚元素”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目前,良渚文创已开发出11大类、600余款产品。当地还成立生活美学联盟,推出自主研发及联名产品700余款,销售额破亿元。
在紧邻遗址公园的瓶窑镇,通过“后申遗时代”的持续整治提升,镇上的老街变身非遗聚落,集结玉雕、纸伞、陶艺、风筝、灯彩等项目,吸引文创企业纷纷落户,游客纷至沓来。
多年来,良渚新城的土地出让金有一部分用于良渚遗址保护。如今,在良渚遗址的文化品牌带动下,良渚新城的数字文化产业也迅猛发展,入驻文化企业800多家。
目前,浙江省和杭州市正在高水平规划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旨在进一步促进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这条走廊贯穿起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京杭大运河等多个文化地标,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经济发展,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