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 科普知识 展示成果(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08 06:20:01
浏览

  “中华之星”号电动车组曾于2002年在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试验时,跑出321.5公里/小时的速度,为此后高速动车组的科技创新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2017年6月25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并于次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

  如今,复兴号家族不断壮大,已形成系列化产品,能够适应高原、高寒、湿热、风沙等多种运行环境需求。与此同时,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也在高铁上得到成功应用。在2024年6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为什么现在坐火车很少听到‘咣当’声了?”一名参观者的提问,引起了周围人的好奇。

  “钢轨与钢轨连接处留有缝隙,运行时的火车轮子撞击钢轨与钢轨连接处产生了‘咣当’声。”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的讲解员解释道:以前,我国铁路的铁轨多由短轨连接而成。如今,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高速铁路采用的钢轨出厂时每根长100米,每5根钢轨被焊接在一起,长度变成500米。随后钢轨“乘坐”运轨车,抵达铺设现场,铁路工人们会将钢轨一节一节铺设到线路上,并进行二次焊接,用高强度扣件牢牢压在轨枕上,最终形成整条无缝铁路,从而降低行驶噪声。

  近年来,铁路科技创新一次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高铁开到家门口不再新鲜,旅客出行体验也更加美好。南来北往间,铁路与生活共鸣,编织着幸福的音符。

  速度与温度同行,中国铁路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铁路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责任。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一个名为“开行公益‘慢火车’”的展板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画面中,等待在铁道旁的村民,人人肩上横挎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两个沉甸甸的箩筐,装满农产品。车门打开,在乘务员的协助下,乡亲们有条不紊地登上火车。画面的背景不是现代化的火车站,而是翠绿的大山和向远处延伸的钢轨。

  公益“慢火车”,是铁路部门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老少边地区开行的列车,具有票价低、停站多等特点,服务沿线乡村群众出行、赶集、通勤、通学、就医等需求。“列车集市”“列车招聘会”等多种活动在公益“慢火车”上开展,沿途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耕秋播等农忙时节,铁路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将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物资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春运等客流集中时,铁路部门送票下乡,加开农民工专列,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抢险救灾中,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了可靠的运输保障……博物馆里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感人瞬间,都在告诉参观者,万里铁道线上不仅能跑出中国速度,还传递着中国温度。

  玻璃展柜中,独特蓝色涂装的中欧班列模型像一条蓝色绸带,吸引游客拍照留念。不难想象,中欧班列运载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希望、友谊与合作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铁路沿途生根发芽,绽放出合作共赢的花朵。

  国门之外,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老铁路、匈塞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一条条铁路投入运营,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