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园林共生共荣
原标题:城市与园林共生共荣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成立于1929年的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研究和保护机构,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影响力均列全球科研机构前1%,保育植物超2万种,迁地保护了华南地区80%的珍稀濒危植物。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同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
3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物种保护、城园融合、生态惠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迁地保护
开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猪血木为中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调查发现,其野外植株非常稀少,目前仅零星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市八甲镇和三甲镇。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解决了猪血木繁育障碍,通过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繁育的数千株种苗已应用于造林与园林绿化,同时成功让100株猪血木回归野外。
这仅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快物种保护的一个缩影。该园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彩云兜兰、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大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力度,新引进物种4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5种、珍稀濒危植物469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167个分类群,成功突破2万个分类群引种目标。
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特别重视特色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研发的低温处理荔枝保鲜技术、热处理荔枝护色技术以及荔枝保鲜剂和冷冻荔枝果实护色剂已开展规模化生产验证,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品质要求,助力提升荔枝全产业链的总体效益。
3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牵头开展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研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项成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2023年还荣获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中国植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在努力推进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与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2022年以来,入园游客共计562万人次,举办科普活动693场、科普导览5414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达2490万人次。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在开展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建设。展示园筛选出100多种适宜当地栽种的特色植物,包括广东含笑、猪血木等2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这些植物的推广应用,意味着一株株珍稀濒危植物将有机会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园融合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样板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态名片。广州发挥植物繁茂、四季葱茏的城市生态本底优势,传承爱花护绿的城市文化品格,致力于让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态科普走出植物园大门,走出一条“城园融合”之路,让葱葱绿意融入市民生活,让科研创新成果为绿美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