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生态智慧(人文观察·文化中国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03 06:35:02
浏览

  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河段,著名的“三湾抵一坝”同样是顺应自然的创新。为降低流速,惯用方法多为裁弯取直,扬州当地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三道河湾阻滞水流、提升水位,以保运河安澜。

  近年来,扬州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建设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古老运河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好去处。

  和谐共生

  先人的环保意识与今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秋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进入观赏季,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灌满水的梯田映照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

  这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2013年,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同于其他世遗,哈尼梯田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体现了人文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有机结合。1300多年来,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延续至今,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给恒久发展提供启示。

  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倡导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冯时介绍,早在商代,和谐共生的环保思想就已出现。研究甲骨文史料发现,商王田猎后,将所得猎物分类记录,一般的猎物命名为“获”和“擒”。但在用火烧的方法捕猎时,有可能误伤,商人将原本禁止猎取的动物单独列出,如幼兽等,此类动物称为“蔺赤”,并不算入打猎所得,以表禁忌。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用大量的墨书秦篆记录着公元前的律令历法。其中的《田律》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环保法律条文。《田律》记载,春二月,禁止“雍(壅)堤水”,即禁止堵塞河道;同时,也有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放置陷阱、渔网的记载,直到七月才能解除这些禁令。按照节令而有所区别的生态保护规定,体现出“顺时施政”的智慧。

  片片龟甲、道道简牍,记录着先人的环保意识,与今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环保、节能、可持续,也融入了器物设计的理念和工艺,推动了技术进步。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常见一类陶器—小口尖底瓶,此前常被推测是汲水用具。最新的研究显示,很多陶器底部的残留物是以黍、粟等谷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王涛说,小口尖底,有利于减少酒精挥发,保存酒香,尖底则有助于酒液中的杂质沉淀,使酒质更加清澈。这种设计体现了先民对酿酒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工艺。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彩绘雁鱼铜灯,“定格”了鸿雁回首衔鱼的瞬间。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器型,由雁首颈、雁体、灯盘、灯罩套合而成,雁腹内部装水,灯盘中盛放燃料,灯罩由两爿构成,转动其中一爿,可调节灯光亮度。细长的雁颈和雁首,会将烟雾下沉排入雁腹的水中,起到灭烟除尘的作用。

  可以说,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并不断造福于人类。

  天人合一

  思考自然之道,处理好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近日,一款天宫藻井文创冰箱贴的畅销,带火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高约4米、共6层的天宫藻井华丽夺目。藻井巨大的圆形外围装饰有68座精雕细琢、繁复精美的天宫楼阁建筑。藻井最上方的星空共有1472颗金色星宿,构成一幅星空图。博物馆志愿者、北京八中教师南洋说,藻井上重檐歇山的楼阁和星星似乎在诉说着中国人千年来对自然、对宇宙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敬畏天、探索天文规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