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地 骏马驰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部分获奖作品。
中国作协供图
“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现场。
列来拉杜摄
一匹“骏马”
马骏,获“骏马奖”!
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来自宁夏西吉的作家马骏,笔名柳客行,凭借散文集《青白石阶》成为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最年轻获奖者。
因患病从小就无法行走的他,与父亲都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他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从宁夏西吉来到广西南宁。看着马骏坐着轮椅登上颁奖台,他的父亲感叹,“向前迈了一大步。”
在颁奖典礼上播放的视频里,墙上映照出的马骏影子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大步往前走去。“拍出了我的内心世界。”马骏说,“这世间真善美的种子长成的粮食,让坐在轮椅上的孩子慢慢长大……这个孩子,愿意用一生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
台上灯光璀璨,轮椅上的青年自信微笑。11月16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南宁市举办。颁奖典礼上的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在场观众。
文学的足音,激荡八桂大地。文学盛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颖样式和破圈传播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文学节日”,展现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
自1981年创办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已评选13届,共计759部(篇)作品、49位译者获奖,在繁荣民族文学创作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此次共有25部作品和5位译者获奖,包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翻译等6项,作品内容涵盖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等题材,兼具“国之大者”“民之小事”,彰显多元特色与一体意识。
“奖项就像闹钟,提醒你要继续写下去。”马伯庸获奖的《大医》以上海华山医院为题材,他坦言,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就像是完成一次马拉松长跑,“长跑是考验自我的身体极限,而写作则是在探索我们的心智边疆”。
“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景象,绚烂多姿的民族时代气象,博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形象得以呈现。”担任评委的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本届“骏马奖”展现了以文学的样式讲好民族故事和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硕成果。
一条河流
大河蜿蜒流过塔里木盆地,孕育出沙漠绿洲的盎然生机,也滋养着阿舍笔下的《阿娜河畔》。
“‘阿娜’是维吾尔语‘母亲’的意思,我在查阅一本民间故事集时发现,阿娜河正是塔里木河的古称。”那一刻,阿舍突然感觉自己同故乡、同历史建立起了情感联结。
《阿娜河畔》写的是边疆建设的创业史,具有清晰的生活质地和强健的心灵强度。阿舍自小在塔里木河边的农场长大,创作前用了五六年时间准备,通过阅读和采访,积累了大量农业、水利、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在生活的现场‘扎下根’、从各个细小的缝隙‘切进去’,实实在在做生活的学生,做人民的学生。”
这部作品入选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攀登是写作者的永恒姿态。”阿舍说,她在创作时“开始下意识地将视角从自我的个人记忆,转向故乡更为辽阔的生活与历史,着重关注土地、人、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融来书写历史,力图达成一种细微与宏大兼而有之的叙事。
“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自然地融入笔下。”阿舍说。